海岸线文学

海岸线文学>阿娘掌家全家逆袭 > 第21章 结果(第1页)

第21章 结果(第1页)

这篇文章让李明达写得,当真是字字泣血,句句诛心。

最后,他恳请县令“厉行禁约,痛加惩创”,捣毁赌窟,严惩放贷逼债之徒,以正风气,以安民心!

这文章里既有读书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又精准的点中了沈县令最关心的地方——民风、治安、政绩。

更重要的是,它通篇站在公义和朝廷法度的立场上,将自己家的“私怨”巧妙的包裹其中,化为了为民请命的“公心”。

文章写好后,李明达并未立即公开。

他在等。

等什么?

等那桃娘、王兄和城南赌坊里那个宝官的消息!

银子的作用是十分有效的!

果然,不过三天,几经周折,李明达他终是得到了他想要知道的消息,这所有一切的源头都隐隐指向了县城里的钱家。

这钱家是县里的富户,家中同样有子弟在义学里读书。

至于为何不去县中那几家有名的私塾,而是来了这官家专为寒门学子所建的义学?

那自是因着义学之中有几位朝廷亲封的教谕了,比如其中有一位姓王的教谕,其人不仅才学出名,还曾是永熙三十年的探花郎!

这富贵人家的郎君进义学,为的就是能与这般有来头的教谕扯上些关系就是了。

而这钱家,有一个郎君名为钱文才,学问寻常,却素来嫉妒李明达的才名。

更重要的是,钱家与府城的某位官员有亲,在县城一向有些跋扈;

钱家作为城中富户,除了家中田地不少之外,暗地里那放印子钱的勾当也没少做。

李明达从城北的消息铺子里还买到了一条很重要的消息——城南的那处隐秘赌坊背后的东家里,就有钱家!

李明达他当然没有选择直接状告钱家,那会显得像是私人恩怨,且缺乏铁证。

虽然他寻到了有关桃娘、王兄和那宝官的消息,但这三人早就已经不在县城了,去往何处了,如同大海捞针。

所以,李明达他选择了更高的立意,听李柒柒的话——借力!借官家的力!

他先是拿着文章,拜见了义学中素有名望,且与沈县令关系不错的王教谕,并言辞恳切的向王教渝请教。

王教谕读了李明达所写的文章子后,大为赞赏,认为此篇文章言辞恳切,切中时弊,足见李明达不仅有才学,更有见识和担当。

且李明达他并不避讳将家中二兄李明远之事拿出来作为例子,以警示众人,那更是心有大义!

他甘愿将“家丑外扬”,此举并非寡情,实乃他将社稷法理、公义纲常,置于一家一姓的私名之上。

在他心中,清誉虽重,重不过风气之正;

家耻虽痛,痛不过世人重蹈覆辙之悲。

随后,李明达他又联络了几位平日里交好,在义学之中同样要在来年去宁海州参加院试的的同窗,将此篇文章给他们传阅,请他们帮忙批阅指教。

很快,不过半天的功夫,这篇文章便在义学的学子中小范围的流传开来,更是激起了不小的议论。

许多寒门学子,或多或少都听说过或经历过亲戚邻里被赌博所害之事,不过两三天的功夫,要求惩治赌坊,禁绝歪风的呼声在学子的群体中悄然形成。

舆论铺垫已然到位。

与此同时,李柒柒她在家中也没闲着。

她当初让李明光送李明达回县城的时候,就是让李明光去帮李明达起势的。

李明达回了义学,而李明光他则暗中去寻访那些曾被城南赌坊逼债之后,害得家破人亡的人家。

李明光按着李明达所说,对这些人家许以利益,若是官府查案,他们就站出来作证!

这几户人家,正是缺钱用的时候,别说李明达只让李明光每户给上十两银了;

对这几户人来说,这个时候,只要有一丁点儿希望,他们都愿意拼上一把!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