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曹姨娘,看儿子还真跟侄女和离了,曹家跟王府,除了她,再没任何关联了——虽然李二郎李元娘是曹家的外孙外孙女,但人家已经不认曹家了——以后自己死了,曹家就又要打回原形,还是普通村汉了,差点没接受得了这个打击晕过去。
曹姨娘一想到自己忙活来忙活去,忙了一生,结果儿子女儿全跟娘家断绝了来往,也不怪她受不了这个打击了。
其实叫琳琅说,曹姨娘要真想娘家好,就应该对李二郎和李元娘好,然后叫娘家也对李二郎和李元娘好,从感情上打动他们,那样将来他们才会认曹家,对曹家好。
结果呢,他们只看重眼前的利益,不停地从两人身上吸血,甚至想用婚姻绑住两人,导致两人对曹家完全没了好感,姻缘也全都弄断了,让他们一家,再沾不了英王府的光了,也是他们活该了。
当然了,他们虽然不是仪宾,又被赶了回去,但因乡下人不知道他们跟京中英王府的关系完全搞僵了,他们还能继续仗着这层身份,在乡下吹牛炫耀他们的外孙是英王之孙的,一直吹牛炫耀到曹姨娘过世,再没人给他们钱花为止。
就是没法解释李元娘怎么跟他们家和离了,让他们家回来了,要知道之前走的时候,曹家一家人可是得意洋洋炫耀,说他们要去城里享福了,要当大官了,以至于县里的老爷听说他们家要当仪宾了,都过来送了贺礼,毕竟县君仪宾在品级上是四品,比知县的品级高多了,焉有不过来送贺礼之理。
这下被赶回来了,虽然他们能辩称是因为双方感情不合和离了,但其他人还是知道,曹家人是被贵女抛弃了,所以纵然知道他们有英王外孙外孙女,但他们的形象,在乡下还是受了点影响的。
而就在英王府二房这边鸡飞狗跳的时候,镇国公府也接到了周二姑家发来的周二姑过世了的消息。
就在不久前,镇国公府里的周二老爷、大姑太太已经过世了。
之所以一样吃的药,大姑太太和周二老爷会比周二姑死的快,估计是因为,周二姑年轻些,生命力强些,所以死的慢些。
这些害人的人死前,都没说自己是因为加害周大老爷,不知道为什么没害到周大老爷,反倒是自己中了毒,毕竟看起来,周大老爷根本不知道他被人加害了的事,既然如此,他们自然不会说,毕竟说了的话,现在周老太爷已经过世了,等周老太太也过世了,就要分家了,到时周大老爷知道了他们害人的事,不再照应他们家,那可就完了。
所以不光周二老爷没提这个事,便是周二姑都没提。
甚至,周二姑死前,还向周大老爷提了一个请求,说是看在她的份上,能不能让国公府,将她姑娘接到京城,找一户好人家嫁了。
儿子她也顾不上了,因为她知道,儿子去了京城享福了,最后眼光变高了,但她夫家条件不行,让他再娶村姑,他可能不会愿意,到时就要高不成低不就了。
但女儿不一样,女儿培养好了,再托国公府的福,是能上嫁到一个条件不错的人家的,那样,也能帮衬一下儿子了。
周二姑之前一直想和离再嫁,但等知道自己命不久矣后,不知道是不是人之将死,其言也善,竟然就替儿女谋划了起来。
而她的谋划,夫家听了,也是感激不已,自是觉得她谋划的不错,也觉得儿子送到京城不是好事,反而是坏事,将女儿送过去更好。
周二姑跟丈夫生了两儿两女,其实之后她年轻,本来还可以再生,但因她发现自己变成国公之女了,一直想和离再嫁,就不许丈夫再跟她同房,所以之后就一直没有孩子了。
周大老爷夫妻听了周二姑的请求,想着两个姑娘年纪也不小了,就是养个两年,再稍微给点嫁妆,就能打发出去,到时因为是自己家帮忙找的亲事,然后两人在京中无依无靠,肯定也会向着自己家,把自己家当娘家,相当于帮自己家联姻了,所以并没反对,当下就将周二姑的两个女儿接了过来。
然后因不能厚此薄彼,所以也将周大姑的小女儿接了过来。
周大姑其他的女儿已经长大嫁人了,也就是小女儿还年幼,所以接了过来,准备像周二姑家的姑娘一样,照顾一番,找个好人家。
周大姑听了镇国公府的话,自然喜不自禁,赶紧将女儿送了过去,好让她谋个好前程。
自己的一生就这样了,起码女儿还有希望。
倒是她其他两个女儿有些抱怨,抱怨镇国公府之前怎么不接她们过去,也好让她们嫁个好人家。
其实因国公外孙女的缘故,她们已经嫁的非常不错了,都嫁到了镇上的富裕之家,但对比起妹妹将来能嫁的,显然还是不够看的,也难怪她们抱怨了。
为什么之前镇国公府不接她们过去培养,嫁个好人家,周大姑倒是能理解,所以便开导其他两个女儿,道:“你们妹妹这是托了你们二姨的福,她年纪轻轻的,突然就病重了,不行了,托孤,你舅舅他们不好意思拒绝,只好将你们两个表妹接过去养着,接了你二姨的孩子,不好不接你妹妹,所以也顺带将你妹妹接了过去,要不然,他们干嘛要接你们妹妹过去,既要给她们说亲事,还要给她们出嫁妆,他们傻吗?所以也别抱怨了,这都是命,你们妹妹这是赶上时机了。”
她当然不能讲,小女儿这是赶上好时机了,毕竟妹妹要死了,怎么也不能说是好时机,也不能说妹妹怎么不早死几年,那样她的其他女儿也能接到京中照料,这不是诅咒人吗?所以只能这样说。
不过就算这样说,相信其他两个女儿也是能听的明白的,估计心里也会这样想,想着小姨怎么早不死晚不死,现在才死,害的她们没赶上好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