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阿姨的目光在“1元”字样上停了好久,手指按下去时还带着点颤:“这么便宜,不会是剩的吧?我前阵子听张婶说,网上买的水果都不新鲜。”
“您放心,商家都是附近开了十几年的老店,平台得给咱担保呢。”小玲说着,已经帮她选好了“少辣、多葱”的备注。
点击付款时,李阿姨突然按住她的手:“等等,会不会扣我银行卡里的钱?我就绑了退休金那张卡。”
直到看见支付页面明确显示“实付1元”,她才松了口气,看着订单状态从“商家接单”变成“骑手取餐”,眼睛越睁越亮——这比自己去菜市场买菜再回家做饭,省了足足一个小时。
四十分钟后,穿着蓝色工装的骑手敲响了门,递来还冒着热气的肠粉和一杯冰奶茶。
李阿姨拆开包装盒,看见虾仁个个饱满,酱汁淋得均匀,咬下第一口时,突然笑出了声:“这么方便!以后你周末不用专门回来给我送饭了,我自己就能点。”
那天下午,李阿姨抱着手机坐在小区凉亭里,逢人就展示自己的订单记录:“你看,1块钱买的肠粉,还有奶茶呢,比你家闺女给你带的早餐划算吧?”
原本凑在一起织毛衣的几个阿姨凑过来,你一言我一语地问:“这咋弄啊?我也想点一份。”
“是不是得绑银行卡?我怕不安全。”
“我家孩子说网上东西都是骗老年人的,你没上当吧?”
李阿姨立刻当起了“老师”,戴着老花镜一步步教她们调字体、找优惠,直到夕阳西下,凉亭里的手机几乎都点亮了外卖软件的界面。
这样的场景,彼时正在全国各个城市的社区、公园、老年活动中心上演。
在北方的津市,62岁的王大爷原本每天早上都要骑着三轮车去三公里外的早市买油条,自从儿子帮他在“饿了吧”上找到“9。9元10根油条送豆浆”的套餐后,他每天早上都能多睡半小时,还能把省下来的时间去公园打太极。
有次邻居张大爷说自己在早市买的油条更便宜,王大爷立刻掏出手机翻开订单:“你那是没找对地方,我这10根才9块9,还送到家门口,你算上油钱和时间,哪个划算?”
两人争得面红耳赤,最后干脆各自点了一份外卖,比谁的先到、谁的分量足。
在南方的苏城,58岁的陈阿姨把外卖软件当成了“社交工具”。每天下午跳完广场舞,她都会拉着舞伴们坐在广场长椅上“比价”:“我昨天点的盐水鸭,满30减20,最后才花12块,比超市便宜5块呢。”
“你那不算啥,我用‘饿了吧’的新人券,点了一份松鼠鳜鱼才28,我家老头子说比饭店做的还好吃。”
“每团今天有‘拼单返现’,咱们三个一起点,还能再减5块,谁要跟我拼?”
原本聊家长里短的阿姨们,渐渐把话题都变成了“怎么找优惠”“哪个商家折扣大”
“骑手送得快不快”,甚至有人专门建了个“银发外卖群”,每天早上八点准时分享当天的特价活动,谁抢到了“1元秒杀”的水果,谁用积分换了免费的粥,都会在群里晒出来,引来一片羡慕的评论。
一时之间,点外卖居然成为了老年人的一种新选择,谁也没有想到外卖市场居然会提前老年化。
当然这其实可以预料得到,那些最喜欢抢鸡蛋讲什么东西的老年人,运到外卖。平台现在疯狂发卷发优惠这种占便宜的时刻,这些老年人不去占这个便宜才奇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