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岸线文学

海岸线文学>风起明末最新章节无弹窗笔趣阁 > 第四百七十五章 大风(第2页)

第四百七十五章 大风(第2页)

为了保障战兵们的体力,陈望征发的民夫都有将近二十万之众。

这二十万的民夫,一部份作为辅兵使用,主要承担的职责便是替战兵们背负盔甲,做饭打杂。

另外一部分则是运送辎重粮草、军械火药等等。

当然,粮草主要都是走水路运送。

水运比起陆运的消耗无疑是要更少。

左光先领兵从阳武一带移营,一路往济宁而来,沿途都有民夫协助运送,因此速度不可谓不快。

“此前豪格分兵驰援济宁,约有万余兵马,如今主力回援兵至济宁城西,兵力在三万上下。”

代正霖翻阅了一下手中的文书,继续汇报道。

“夜不收探报,济宁清军全面收缩,原本城西大营的一万余名兵马,正向济宁城南洸河一带靠拢,应当是准备与黄台吉所领清军主力汇合。”

陈望离开了望台的前方,重新回到了参谋司所设的沙盘旁侧。

“如今我军已经全线控制了济宁城南与济宁城东两片地区。”

“清军于济宁城西永济桥区域设有一营,兵力在五千上下,用以牵制我军攻城的部队。”

“洸河两岸,为清军主力所在,兵力雄厚,有三万人左右。”

“经由参谋司推演,减除伤亡,清军在济宁城中固守的兵马应当只剩下万人左右。”

“黄台吉自关宁而来,综合谍报与夜不收探报,其旗兵总数约在一万四千人左右,以孔有德为首三顺王部众一万五千人,绿营兵一万五千,外藩蒙古骑兵四万,总兵力达八万五千之众。”

陈望微微颔首,黄台吉领兵进攻关宁,用的主力是绿营兵和孔有德等汉军的部众,旗兵只在关键的时候出战,外藩蒙古的骑兵只是作为掩护。

所以旗兵和外藩蒙古的伤亡并不大,绿营兵和汉军的兵力减员差不多有万人。

外藩蒙古本来仅有三万人,多出来的这一万人,是围攻宁远的部队撤围后,从一片石绕道入关。

清军已经彻底放弃了进取关宁的想法,余众全面收缩回援,固守松锦一带。

“八万五千人……”

陈望看着沙盘之上,济宁城南密密麻麻,代表着清军的蓝色军旗。

如今济宁城,多尔衮在城中有万余兵马。

驻防在西面的豪格所部是两蓝旗为主力的三万兵马。

东面则是有三万的兵力,汇合黄台吉所部,兵力逾十一万。

而现在防守着西线的沿岸的,是河南镇的第五、第六、第七三师,共计三万六千人。

陈永福所部驻防济宁城东南的演武场内。

整个济宁的东面,共有四万六千战兵。

本应有四万八千人,但是连番的战事,伤亡总数迫近到了两千。

这些兵力,自然是不足以支撑整个大局。

陈望的目光从沙盘之上缓缓扫过。

驻防在西面,镇守着鳌关的是曹变蛟所领的湖广镇第三师,共有两万左右的军兵。

“让刘国能接任曹变蛟鳌关守将的职责,率领步兵守备鳌关,所有的火炮全部留下,着曹变蛟即刻领麾下精骑六千至济宁城东与陈永福合营。”

从济宁城西被河水环绕,又有马场湖作为天险。

清军根本没有什么水师,为了阻拦靖南军的水师北上,几乎将所有的舟船都沉在了运河的沿途。

济宁城东,本来就是陈望预留的与清军决战的地点。

因此在进攻济宁的这一个月时间以来,作为城西重要水关的鳌关,在大量民夫的努力之下,修建了足以护卫整个西面的堡垒群。

随着春汛的到来,济宁周边的河水都上涨了许多,大军要想渡河,铺设浮桥的难度也大大的增加了。

曹变蛟湖广镇第三师共有五营,总兵力逾两万。

哪怕是曹变蛟带走了六千的精骑,刘国能的麾下还有一万四千的兵马。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