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齐人执意要将吴人困在江东,拿周瑜只能去索取江东全境之地了。
丹阳其实一直都不是齐国重点的发展对象。
它更类似于“山越”少数民族的自治区,齐国对它更多是为了招募丹阳兵,补充兵源用的。
但丹阳还一直起到另一个极为重要的战略作用。
那就是齐国到江东的“跳板”。
倘若真让孙氏并江东全境之地,凭借长江天险,那还是相当难缠的。
所以齐国一直保留丹阳之地。
哪怕给你高度自治权都无所谓,反正必须给我留着。
免得将来真正要经略江东之地时,我还得老老实实渡长江。
对此,诸葛亮当然不同意:
“都督此言差矣。”
“……丹阳我国已经略十余年,岂可轻让?”
周瑜再三坚持,东吴必须拥有丹阳。
诸葛亮拗不过他,只得徐徐说道:
“都督何其执也?”
“……也罢,可于丹阳南境析置新都郡,界以溧水为限。”
“如此,吴得江防之固,齐亦保北岸之安。”
“此岂非两全之策乎?”
诸葛亮同意将丹阳新设一个郡出来,划给东吴。
但丹阳北岸必须留给齐国,
一方面齐国在江东必须有个跳板。
另一反面,丹阳北境其实远比南境富裕许多。
比如丹阳以北的秣陵,这里靠近长江入海口,远比其他地方要富裕。
历史上的孙权就把国都定在了秣陵,并于第二年改名为了建业。
它也就是后世的南京。
最终经过一个多时辰的拉扯,谈判终于结束了。
这个谈判速度其实已经相当快了。
然在场之人,无不觉得过程极其漫长。
最后,齐吴双方,勉强达成了一致。
双方约定:
溧水以北丹阳诸县仍归齐;
新置郡领宛陵、泾县等五城归吴;
东吴江防舟师不得越界北渡;
五日之后,将在江陵进行易帜,实现地域交换。
条约既定,周瑜与诸葛亮共执笔墨,于羊皮图上勾勒新界。
书成之时,江风骤急,吹灭半帐灯烛。
……
建安十二年,夏五月甲子。
江陵城头吴帜缓缓降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