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情况的变化,或其他可以理解的原因,当初的承诺不能兑现或不能完全兑现,应该向对方做出解释,讲明原因,以求得谅解。
第四,守信贵在长久
一两次守信的举动,还难以给人以完全信赖的感觉,而一两次不守信的行为,则完全可能给人以不可靠的印象,要想长久取信于人,贵在长久的守信行动。
有不少的经理们所做的最糟糕的一件事就是爱许诺,可他们却又偏偏不珍惜一诺千金的价值,在听觉与视觉上满足了员工的希望之后,又留给了人们漫长的等待与终无音讯可循的结局。
诺言如同兴奋剂,最能激发人们的热情。试想你在头脑兴奋的状态下,许下一个同样令人兴奋的诺言:若超额完成任务,大家月底能够拿到1000元的分红。这是怎样的一则消息啊。情绪高亢的人们已无暇顾及它的真实性,想像力已穿过时空的隧道进入了月底分红的那一幕。
接下来人们便数着指头算日子,将你的许诺化为精神的支柱投入到工作之中去了。到了月底,人们关注的焦点还能是什么呢?而你此时最希望的恐怕就是有一场突如其来的大运动,将人们的注意力统统引向另一个振荡人心的事件,最好是员工们就此得了记忆丧失症。
难以实现的诺言比谣言更可怕,虽然谣言会闹得满城风雨,
沸沸扬扬,但随着谣言的不断“升级”,人们不久就会明白这是怎么一回事了,但你的承诺骗取的是人们真心的付出。就如你让一个天真的孩子替你跑腿送一份急件,当孩子跑回来索要你的奖赏时,你已溜之大吉,小孩子可能会由此而学会了收取定金的本领,而一旦你的员工有了这样的心态,那你在企业中就是一个彻底的失败者,你的权威没有了,难得的信任也消逝了,赤裸裸的雇佣关系会让你觉得自己置身于一个由僵硬的数字符号构筑的企业环境之中。
你的命令不是圣旨,但你的承诺却都有着沉甸甸的分量,对于你不能实现的诺言,最好今天就让雇员失望,也不要等到骗取了雇员的积极性后的明天让他们更失望。
当然,这里要强调的还是你许下的诺言并勇于承兑诺言的守信作风,想想田间耕耘的老农,他从绿油油庄稼看到了来年收成的希望,你的许诺会让你的员工感觉到将要收获的一个沉甸甸的未来,诺言的承兑让所有的等待了许久的人有一种心满意足的喜悦,更坚定了他们的未来就在自己手中的信念。你也将成为众人关注的热点,伸向你的不再是讨要报酬的大手,而是一只只热情、助你成功的有力臂膀。
【点评】
说出去的话,泼出去的水,覆水难收,做人言而有信,那么做事就有一种人格的力量来担保。有多少人相信你,你就拥有多少次成功的机会。“信”是什么东西?信是一种人格的力量,是超越金钱的友情,是了解、是欣赏、是覆水,具有不可逆转性。
第五节鸡窝里也有金凤凰
——关羽温酒斩华雄的启示
待富贵人不难有礼,而难有体;待贫贱人不难有恩,而难有礼。
——金兰生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的感叹,使人深切地感到军事人才在决定战争胜败、国家兴亡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纵观中国历史,大凡社会动乱、战火四起、军事斗争集中而又突出的时候,军事人才就特别受到国家和社会的重视。
“威震乾坤第一功,辕门画鼓响咚咚。云长停盏施英勇,酒尚温时斩华雄。”这是演义第四回中赞扬关羽温酒斩华雄这一壮举的诗篇。然而,对于关羽来说,与华雄交手的这一机会真是得来不易。
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时,袁绍为盟主,袁术为督粮官,孙坚为先锋,曹操是联合讨伐董卓的发起人,在各路诸侯中也很有地位。刘备当时不过是个卑小的县令,关羽、张飞一个是马弓手,一个是步弓手,受诸侯之一、影响不大的公孙瓒之邀,也参加了讨伐董卓的行动。董卓部将华雄当先率精兵5万,迎战袁绍等人,众诸侯出师不利,接连受挫。
华雄勇敢善战,先斩鲍信的弟弟鲍忠,攻破孙坚的营寨。接着又杀了袁术的骁将俞涉、韩馥的大将潘凤,众诸大惊失色。袁绍说:“可惜吾上将颜良、文丑未至!得一人在此,何惧华雄!”话音刚落,关羽大呼而出:“小将愿往斩华雄头,献于帐下!”袁绍问关羽现居何职,公孙瓒告诉他是刘备手下的马弓手。袁术大喝:“汝欺吾众诸侯无大将耶?量一弓手,安敢乱言!与我打出!”曹操急忙出面:“公路息怒。此人既出大言,必有勇略;试教出马,如其不胜,责之未退。”袁绍说:“使一弓手出战,必被华雄所笑。”曹操说:“此人仪表不俗,华雄安知他是弓手?”经曹操苦劝,关羽才得以出战华雄。临行前,曹操命令赐热酒一杯为他壮行,关羽让暂且斟下,提刀上马。不多时,关羽回帐,把华雄的人头掷在地上,曹操所赐之酒尚温。这时,张飞不顾身份卑微,高声大叫:“俺哥哥斩了华雄,不就这里杀入关去,活拿董卓,更待何时!”袁术大怒:“俺大臣尚自谦让,量一县令手下小卒,安敢在此耀武扬威?都与吾赶出帐去!”曹操说:“得功者赏,何计贵贱乎?”袁术说:“既然公等只重一县令,我当告退。”曹操怕闹翻,让公孙瓒带刘备、关羽、张飞回寨,暗使人送酒肉抚慰三人。
人才有“显人才”和“潜人才”之分。所谓潜人才,是指那些拥有某种才能,或具备了成长与发展的素质,但是由于缺乏显示的条件和机会,尚未被社会认可或取得显著成绩的人。潜人才的智能,往往不亚于甚至优于显人才,一些不可多得的人才往往就隐落在普通人群中。由于才干潜在性的特点,发现潜人才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常言道,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群马之中,既有良马,又有驾马。良马、驾马并没有印记和标签,膘肥肉满、体材高大未必就是良马;毛长体瘦也不一定都是驾马。这就需要独具慧眼的伯乐加以甄别。伯乐高超的相马本领,就在于他能在万千的马匹中准确地找到千里驹。而管理者识才能力的高下,主要体现在对潜人才的发现。善于识别潜人才,才能称得上伯乐。正因为开发潜人才有相当大的难度,所以要求管理者具有正确的思想观念、较高的管理才能和较好的道德品质修养。
第一,管理者正确的思想方法
传统的、世俗的观念影响人的脱颖而出。管理者要冲破传统的思想观念和偏见的束缚,能够透过出身、地位等外在现象而把握人才的内在本质。在选人用人问题上,袁绍、袁术不能摆脱习惯势力的影响,思维简单化,是典型的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这对门第显赫、身居高官的兄弟,死抱着尊卑观念不放,固执地认为职务高者能力恒高,职务低者能力恒低。甚至情况发生了变化,仍然抱着固定不变的看法。关羽请战的时候,袁氏兄弟因为关羽是一个马弓手而轻视他;关羽斩了猛将华雄之后,袁术仍旧轻视他。相比而言,曹操却能不拘俗见识才量才。关羽请战,曹操劝说袁氏兄弟让关羽试一试,因为人才以用见其能否。曹操注重实绩。对于人才标准的认识,曹操与袁氏兄弟优劣分明。二袁因循守旧,从封建的等级观念出发,认为“等级”就是‘能级”。曹操则认为,等级不同于能级,识才不拘尊卑,用才不计贵贱,这种“唯才是举”的思想在当时称得上是一种大胆、创新的意识。
第二,管理者自身的才能
三国时期著名的人才学家刘邵说过:“一流之人能识一流之善;二流之人能识二流之善。”高明的管理者,因为自己的才能出众,因而往往能在人才初露端倪的时候,先于他人发现人才的真实本领和发展前途。刘备屡遭失败,依附于曹操,学圃种菜,佯装胸无大志。如果曹操是个庸人,决不会把刘备放在眼里。但曹操不是庸人,他不以刘备的现实处境为重,反而认为“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对待关羽也是如此。袁氏兄弟本是庸才,免不了狗眼看人低,认为一个低贱的马弓手不会有大本事,曹操却能从关羽的敢出大言和仪表不俗中意识到此人“必有勇略”,因而积极支持关羽出战迎敌。
齐白石是一代国画大
场师,他自幼刻苦读书学画,游历了祖国的名山大川,创作了许多美术作品,但最初人们没有认识到他作品的价值。1926年,北平画界名流组织了一个国画展览会,
展览大厅显要处挂满了名家画轴,观者如墙。而在一个昏暗角落里挂着齐白石的《双虾图》,虾体透明仿佛潜在水中,长须好像在晃动,栩栩如生,可是标价只有八元。当时北平国立美术学院院长徐悲鸿也来观看画展,发现了这幅虾图,口称“杰作",当即买下。齐白石从此名声大振。
徐悲鸿能发现齐白石的重要原因在于他自己就是国画界的一代宗师,自己有本事,才能对别人的本事和潜能产生高度的敏感。才干平庸的管理者,不仅搞不好管理,也难以发现真正的人才。因此,要想在开发人才上有所作为,必须提高管理者自身的素质,增长真才实干。
第三,管理者的道德品质
能否卓有成效地进行人才开发,不仅取决于管理者管理水平的高低,还取决于管理者自身的道德修养。管理者如果私欲膨胀,就会眼界狭窄,抱残守缺,嫉贤妒能。关羽斩了华雄,袁绍不奖赏;刘、关、张三英战败吕布,袁绍也不奖赏。如果为了事业,出于公心,就会视野开阔,冲破条条框框,选贤任能。曹操的个人品质优于袁绍,他能以大局为重,时时保护人才,处处爱惜人才。
显人才与潜人才之分是相对的。刘备当了县令,在任命马弓手的时候,关羽自然是显人才,而当十八路诸侯面前急需一个能战胜华雄的勇将时,关羽又成了潜人才。显人才人人都能认识,但是显人才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必须更多地寻找和发现潜人才,使之发展为显人才。孔子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这句话包含着一个真理,就是人才的普遍性。人才到处都有,关键在于能否发现和认识。作为一个组织,不能总是立足于外,一味到别处去寻求人才,首先应该立足于内部的挖掘。作为一个组织的管理者,更不能只盯着“远来的和尚",要多留心自己的周围。金凤凰很可能隐藏在鸡窝里,金盆也可能陷入淤泥里。关羽不就是鸡窝里的金凤凰,淤泥里的金盆吗?
【点评】
如果没有“伯乐”,姜子牙将垂钓一生,也不会有周朝的天下。一个企业要想得到优秀的人才,就必须从大局上去考察和看人。在识人的过程中,往往出现这样的现象,就是“管中窥豹”,从而影响对一个人总体形象的认识。“一俊遮百丑”,“情人眼里出西施”,这种以点盖全的观点,并不能真实地反映一个人的全貌。
第六节第一印象准确吗
古人云:肤表不可以论中,望貌不可以核能。这就是说,不能根据外表评价人的品德,不能看相貌估量人的才能。即不能以貌取人,观察其相貌定是非,倒不如研究他的思想和他办事的能力如何来得可靠。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这是一句有益的识才辨才格言。泰戈尔说得好:“你可以从外表的美来评论一朵花或一只蝴蝶,但不能这样来评价一个人。”以相貌取人,判人,没有丝毫的科学根据。
庞统与诸葛亮并称为卧龙凤雏。鲁肃对庞统的评价非常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