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通天文,下晓地理;谋略不减于管乐,枢机可并于孙吴。”庞统确实是当时少有的奇才。赤壁之战,庞统巧授连环计,诱使曹操用铁链将战船锁在一起,使周瑜的火攻得以成功,显露出了超人的胆识和卓越的才华。
周瑜死后,鲁肃总领东吴兵马。鲁肃极力向孙权举荐庞统。可是一见面,孙权见庞统“浓眉掀鼻,黑面短髯,形容古怪”心里就很不喜欢。孙权问:“公平生所学以何为主?”庞统答:“不必拘执,随机应变。”孙权又问:“公之所学,比公瑾何如?”庞统笑着说:“某之所学与公瑾大不相同。”孙权平生最喜欢周瑜,见庞统轻视他,心中愈发不高兴,就对庞统说:“公且退。待有用公之时,却来相请。”庞统走了以后,鲁肃问:“主公何不用庞士元?”孙权说:“狂士也,用之何益?”鲁肃极力保举:“赤壁慶战之时,此人曾献连环策成第一功。主公想必知之。”孙权说:“此时乃曹操自欲钉船,未必此人之功也。吾誓不用之。”
在庞统被鲁肃引见给孙权之前,诸葛亮曾经写下一封书信,将庞统推荐给刘备。孙权拒绝庞统之后,鲁肃害怕这一难得的人才落入曹操之手,也给刘备写了一封推荐庞统的信。庞统带着两封推荐信离开东吴去投刘备,见到刘备长揖不拜。刘备见庞统相貌丑陋,心中也有些不高兴,只是问了句:“足下远来不易?"庞统并没有拿出诸葛亮和鲁肃的推荐信,只说:“闻皇叔招贤纳士,特来相投。”刘备说:“荆楚稍定,苦无闲职,此去东北一百三十里,有一县名耒阳县缺一县宰,屈公任之,如后有缺,却当重用。”庞统便到这个偏远的小县去做县令。演义第六十回,益州别驾张松求见曹操,欲献上益州地理图本并充当曹操进军益州的内应,曹操因张松“人物猥琐”“语言冲撞”而将其拒之门外,也是一个以第一印象取人的事例。
用人先要识人。管理者在用人的时候,首先要对所用之人有个较为全面的了解,这样才能保证用得其所。心理学研究表明,初次接触的双方,首先观察和注意到的是对象的相貌、衣着、谈吐、举止等外在现象,然后自觉不自觉地根据这些感性材料给对方做出一个初步评价。由于初次接触的时间短,所获得的材料有限,而且都是表面的、感性的材料,因而在判断评价上往往会产
应当指出,认知客体是复杂的。在某些人身上,外在与内在有可能得到较为和谐的统一。如心美貌亦美,心恶貌亦恶,等等。而在许多情况下,人的外在与内在是不相统一甚至是矛盾的。金玉其外很可能败絮其中,丑陋的外表之中很可能怀有一颗善良的、智慧的心。庞统丑陋的相貌与其盖世的才华;邓艾的口吃与其超人的胆识;张松的猥琐与其博闻强记,能言善辩。由于内在的东西是深深隐藏着的,外在的是容易观察到的,所以,如果不深入探究,就很容易看错一个人。孙权、刘备的鄙视庞统,曹操的厌恶张松,都是根据第一印象做出了错误的判断。
同时,认知主体在认识上的差别性和波动性,也是造成第一印象偏差的重要原因。每个认知主体对客体的认识水平是有差别的,也就是说,每个管理者对人的评价与判断能力是有差别的。由于管理者们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不尽一致,导致识人用人能力的差别。有的管理者善于识人用人,有的管理者则拙于此道。曹操、刘备、孙权在识人用人方面高人一筹,所以周围人才济济,灿若星辰。吕布、刘表、袁绍、袁术之流没有识人之眼,手下或者没有得力人才,或者有人才不受重用。另一方面,同是一个人,认知能力也存在着波动性,此时此地的认知能力与彼时彼地的认知能力往往也存在着差异。由于地位、环境、心境的不同,导致对人的认识与评价的程度的差异。即使是具有识人之眼的管理者,有时对人的认识也难免带有感情色彩。孙权不用庞统,是在赤壁大胜之后,“气骄而言难入”;曹操拒张松,正值大破马超归来,“志满而易骄”。在这种情况下,孙、曹两人丢掉了平时礼贤下士平易近人的作风,仅凭第一印象将难得的人才拒之于门外。
今天的管理者凭第一印象取人的表现,不仅仅像孙权、刘备、曹操那样因庞统、张松的貌丑和气傲而不用;有时他们接触一个沉默寡言的下属,就断定此人窝囊;接触一个穿着讲究的人,就以为此人有纨籍之习;遇到一次下属未向他打招呼,就以为此人目中无人;遇到一个犯过错误的下属,就认定此人今后还会犯错误,等等。管理者如果凭这样的第一印象去取舍人才,那是肯定会失误的。总结历史的经验,在识人用人上需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识人用人切忌以偏概全
一般说来,对某一个人的初步印象好,这个好的印象就先入为主,因而对此人的判断,往往是长处多于短处,优点多于缺点;反之,假如对某人的初步印象不佳,以后也就容易忽略此人的许多优点,甚至人为地放大其缺点。心理学上称这种现象为“晕轮效应”。管理者不能成为这种效应的俘虏,而应使自己的思想方法从这种习惯定势中跳出来,力求对人的评价和判断全面深入。为此,应该缓下结论,多加接触和观察,以获得第二、第三印象,
这样做既可以避免能人的流失,也可以避免庸人的混入。对于接
触不多的人,管理者要经常自问:是否看到了此人的另一面,自己的所闻是部分还是全部。孙权初次见到鲁肃,刘备初次见到诸葛亮,曹操初得荀或、郭嘉,都曾与其长时间讨论天下大势,因对方见识不凡而委以重任。而对待庞统和张松却没有这样做,结果损失或险些损失了难得的人才。
第二,识人用人不要械表面现象所迷惑
由于一些人的真实意图被外表的假象所掩盖,而形成认识上的错觉,心理学上称之为“线索偏差”。在许多情况下,线索偏差是拘泥于第一印象的,即表面现象所造成的。某些人为了达到个人的目的,对手握权力的人,投其所好,竭尽恭维之能事,抓住人们爱听赞扬话、恭维话的人性固有弱点,以假象迷惑人,以假话来取悦人。庞统为了达到让曹操自锁战船的目的,观旱寨夸曹操“虽孙吴再生,穰苴复出不过如此”;看水寨称赞曹操“丞相用兵,名不虚传”。夸得曹操忘乎所以,虽然是初次见面,不仅未因庞统貌丑而轻视,反而言听计从。一些身怀奇才绝技的人,才愈高气愈傲,短时间内一般难以发现他们的真实才能,而那掩盖高才绝技的傲气却容易感觉得到,张松就属于这类人,为了一开始就受到重视,故意以“高傲”面目出现,待价而沽,所说的多半是“大话”,逆耳之言,如果仅凭表面现象而将其拒之门外,便是“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还有一部分语不惊人,貌不压众,却极有内秀的人,即所谓“牛皮灯笼里边亮”,如果仅以表面现象定优劣,就会被埋没或流失。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管理者对待那些被假象掩盖真相的人,不论是好人还是坏人,高人还是庸人,都应当釆取多接触、多观察的做法。古人云:“人固不易知,知人亦不易”。曹操、刘备、孙权都是善于识人用人的英主,但在个别人身上也犯
过以第一印象取人的错误,可见识人之难。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指出“要完全地反映整个的事物,反映事物的本质,反映事物的内部规律性,就必须经过思考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工夫,造成概念和理论的系统。”人们认识客观事物是这样,管理者认识和选用人才时也应该这样。
孔子说:“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孔老夫子曾以言语来看宰予,以相貌来看子羽,后来他认为都看错了,就公开承认自己的错误。这不仅使自己,也使别人能接受“以貌取人”的教训。
宰予也是孔子的学生,他是个德才兼备的人,孔子曾经派他出使楚国,楚昭王认为楚国的官尹中没有任何人的才能可以与之相比。楚昭王要把一辆华丽的车子送给孔子,他以理拒收,受到孔子的称赞。他在孔子弟子中是个有所建树的人,唐玄宗开元八年(公元720年)被列为“十哲”之一,配祀孔子。因宰予有一次在白天睡觉,孔子竟斥为“朽木不可雕也”,这是孔子又一次犯了以貌取人的错误。
在中国古代知人的经验教训中,以貌取人还是看人重在其行,这是两种截然相反的知人之法。前者只看人的外表,而后者看其实践如何。前者知人多误,而后者则较能揭开人的真假、善恶、美丑。
以貌取人,连圣人孔老夫子也犯这种错误,他就公开检讨说:“以貌取人,失之子羽。”孔子因子羽貌丑曾看不起他,其实子羽是很有德才之士。人的外貌跟内貌没有必然的关系,因而以貌取人多误。
我们所说的外貌,不只限于人的相貌,还包括人的表面的种种表现和印记,据此而取人,历史的教训甚多。如:南宋宰相张
浚认为秦桧“议论刚正,面目严冷,必不肯为非”,因而错误地肯定他是“不畏死,可共天下事”的“人才”,于是,推荐他参政,致使错用这个千古罪人。及秦桧得势,他就被排挤在外,使南宋屈膝向金求和,张浚留下了终生的遗憾,以“隆中策”促成刘备三分鼎足于西蜀的诸葛亮,也犯表面看人的错误。他因见马谡熟悉兵法,理论上说得头头是道,尽管刘备对马谡无实践经验而空论兵计认为是“言过其失”,临死前特别叮嘱“不可大用”。诸葛亮却不以为然。诸葛亮后来重用马谡为先锋,结果丧失战略要地街亭,诸葛亮进无后据,被迫退回汉中,他第一次出祁山取得的辉煌战果也就化成泡影,后悔不听刘备之言并自责无知人之明时巳经晚了。还有不少人以资历、级别、门第取人,而这些也不过是人的表面印记,据此而取人也就多误。魏惠王因公孙鞅是魏相公叔痙的家臣而看不起他,尽管公叔瘗死前极力推荐,要惠王“以国事听之”,惠王却认为公叔瘗病得糊涂说乱话,拒绝使用公孙鞅。公孙鞅便投奔秦国?为秦孝公所重用,结果是秦国日强,魏国日弱。贾谊才华、识见超人,二十余岁就为汉文帝所重用,升擢为太中大夫,还拟任为公卿,当命大臣议定时,周勃等老臣因他年少资历浅,极力谗毁说:“雒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
权,纷乱诸事。”文帝竟听其说而疏远之,不用其议,派贾谊到外地任职,贾谊因不得志忧伤而死,一代英才就这样被埋没了。有的以门第取人就多用庸才,如五代时后唐的创建者李存勖统一北方后,招人才以辅佐,要取门第高的士族为相,结果错用了豆声革、卢程等庸才,于国无用而有害,李存勖无有用之才辅佐,结果兵变被杀。
【点评】
看人,最重要的是弄清其本质、素质,这对于了解其人是非常有意义的,也可以说是知人、用人的关键环节。孙权因庞统面目丑陋,错误的认为他只不过是一介狂士,没什么大用。可见,以貌识人,未免有失偏颇。
第七节准确把握人才的能级与能质
【大材小用:庞统做县令】
管理者必须善于识别人才。不但要看人才的一时一事,而且还要看人才的全部历史和全部工作,这是识别人才的主要方法。
知人善任,是实施管理的关键性一环,欲要善任,先须知人。但是,“人固不易知,知人亦不易。”任何社会组织,在使用人才时,要做到量才任用,人尽其才,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庞统投奔孙权遭到冷落,依照诸葛亮和鲁肃的意图转而去投刘备。刘备虽然早闻庞统大名,但是见他相貌丑陋,心中很不喜欢。他问庞统:“足下远来不易?"庞统故意不拿出诸葛亮和鲁肃的推荐信,只是说:“闻皇叔招贤纳士,特来相投。”当时诸葛亮正外出巡察,不在眼前,刘备只给了庞统一个小官:“此去东北130里,有一县名耒阳县,缺一县宰,屈公任之。”庞统勉强答应下来。到任后,不理政事,整天饮酒作乐。有人报知刘备,说庞统尽废耒阳县事,刘备十分恼火,就命令张飞和孙乾去荆南诸县巡视:“如有不公不法者,就便追问。"此举实际上是针对耒阳县的。
张飞与孙乾来到耒阳,军民官吏都出城迎接,唯独不见县令。同僚告诉张飞:“庞县令自到任至今,将百余日,县中之事并不理问。每日饮酒,自旦及夜,只在醉乡。今日宿酒未醒,犹卧不起。”张飞大怒,要把庞统抓来。孙乾劝道:“庞士元乃高明之人,未可轻忽。且到县衙问之。如果于理不当,治罪未晚。”张飞、孙乾来到县衙,在正厅坐定,命人叫县令来见。庞统衣冠不整,扶醉而出。张飞一见,更加恼怒:“吾兄以汝为人,令作县宰,汝焉敢尽废县事?”庞统毫不在意,笑着说:“将军以吾废了县中何事?”张飞说:“汝到任百余日,终日在醉乡,安得不废政事?”庞统答道:“量百里小县,些小公事,何难决断?将军少坐,待我发落。”随即唤公吏,将百余日所积公务都取来剖断。县吏抱来案卷,召来所有的原告、被告。庞统手中批判,口中发落,耳中听词,曲直分明,并无分毫差错,民皆叩首拜伏。不到半天,就把公务一一处理完毕。庞统把笔扔在地上,对张飞说:“所废之事何在?曹操、孙权,吾观之如掌上观文,量此小县,何足介意!”张飞大惊,下席称谢说:“先生
大才,小子失敬。吾当于兄长处极力举荐。”庞统这才拿出鲁肃的推荐信。张飞回到荆州,见了刘备陈说庞统之才,又拿出鲁肃的举荐信,刘备大惊说:“屈待大贤,吾之过也!”正值诸葛亮外巡归来,诸葛亮极力称赞庞统的才干,并提到自己曾写过一封推荐庞统的书信。刘备随即派张飞去耒阳敬请庞统。庞统到荆州后,方才取出诸葛亮的推荐信,刘备拜庞统为副军师中郎将。
在现代管理中,选人用人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能级能质与岗位要求对应。所谓能级是指人才能力的高低层次;能质是指人才能力的不同素质类型。能级、能质与岗位要求相对应的原则,就是根据不同人才系统对人才能级、能质的要求,选用具有相应能级、能质的人才;保持系统的有机协调和动态对应。实现因事择人,量才任用。但是,由于人才的能级和能质不易把握以及其他原因,在选人用人时,常常失之偏颇,造成能级、能质与岗位要求的不相对应,归结起来,大致有三种情形:
(1)大材小用
庞统的才华出类拔萃,与诸葛亮并称“伏龙”、“凤雏”。鲁肃在写给刘备的推荐信上写道:“庞士元非百里之才”,“应使处治中别驾之任”。而刘备最初却让他做个小县令,实际上这是一种人才的浪费。庞统抱有经天纬地之才,对刘备的任命怀有不满。幸好庞统没有转投别处,不然的话,刘备就会失去一个难得的人才。
关于大材小用的危害,著名管理学家理查?柯乃洛说过,“将小问题交给解决大问题的人手里,比之将大问题交给解决小问题的人手里还要糟。将小问题交给解决大问题的人物,他们必然厌烦乏味,不仅把兴趣转移到别的方面,而且还会离你而去,那就等于糟践人才。”关于庞统屈任县宰后消极怠工的表现诸葛亮解释得非常有道理:“大贤若处小任,往往以酒糊涂,倦于视事。”
常言道,人才难得,才干超群的人更是“凤毛麟角”。理查?柯乃洛说:“大多数人都喜欢解决较容易的问题,因为它能令人愉快。但也有人喜欢处理艰难的问题,从而使自己得到锻炼和发展。只是这一类人比较少,一旦你发现了一位善于解决大问题的人,你可得抓住他,他可能就是一位未来的成功者。”
(2)小材大用
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上,这种现象的存在非常普遍。从夏朝开始,君主世袭制度确立,一直延续到清朝灭亡。曾造就了一大批昏庸无能,执掌权柄的昏君。刘备的儿子刘禅就是一例。综观刘禅的品行,根本就没有能力担负最高统治者的大任,这一点刘备最清楚,诸葛亮也不是不知道。然而由于君主世袭的观念根深蒂固,刘备死后,刘禅顺理成章地当上了蜀国的皇帝。诸葛亮虽然握有重权,但皇位上坐着的毕竟是另外一个人,诸葛亮的治国治军活动受到了无形的限制,难以充分施展才干。由于诸葛亮的辅佐,刘禅的昏庸给蜀国带来的危害尚有一定限度,诸葛亮死后,才智低下的刘禅宠信宦官黄皓,把井井有条的蜀国搞得乱七八糟,最终导致亡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