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岸线文学

海岸线文学>回头无岸短剧全集完整版 > 第22章 图书馆偶遇(第1页)

第22章 图书馆偶遇(第1页)

大学的图书馆是一座由玻璃、钢铁和沉默构筑而成的巨大迷宫,空气中弥漫着旧纸张、新油墨和电子设备散热混合而成的、冰冷而肃穆的气息。高耸的书架如同沉默的巨人,投下深邃的阴影,将空间切割成无数个静谧的、被知识填满的隔间。这里是校园里最安静,却也潜藏着最汹涌脑力激荡的地方。对于蓝溪而言,这里既是避难所,也是战场。

她几乎将所有课余时间都浸泡在这里。皮肤科学与管理专业的课程难度远超她的想象,像一堵陡然矗立在面前的、光滑而陡峭的冰壁。理论课上,教授语速飞快,夹杂着大量晦涩的专业术语和拉丁文名词,她即使全神贯注,笔记记得飞快,也常常像在听天书。实操课的要求更是严苛到近乎残酷,每一次涂抹、每一次仪器操作、甚至每一次清洁消毒,都有着不容置疑的标准流程,她的手指需要重新学习一种全新的、精细而克制的舞蹈。

为了跟上进度,她只能将自己埋入图书馆的故纸堆和电子数据库里。她通常选择四楼东区一个靠窗的僻静角落,这里光线充足,人迹罕至,窗外是几棵高大的银杏树,叶片在秋风中渐渐染上金黄。

此刻,她正对着一本厚如砖头的《皮肤病理学图谱》发愁。韩文注解已经让她头疼,更麻烦的是,书中大量引用了日本学者的研究成果,附录的参考文献里列出了几本关键的日文原版著作和它们的韩文译本。教授在课上强调,要理解某些深层机理,参考这些日文资料至关重要。然而,她在图书馆庞大的检索系统里反复搜索,却发现那几本关键的译本要么显示“已借出”,要么“馆藏位置不明”,甚至有一本直接标注着“编目数据待更新”。

frustration(挫败感)像细密的蛛网,缠绕住她的心脏,越收越紧。她不死心,合上沉重的图谱,决定亲自去对应的书架区域“淘金”。皮肤科学相关的书籍存放在D区,书架排列紧密,灯光有些昏暗,空气中漂浮着更浓的旧纸尘味。她仰着头,手指划过一排排书脊,仔细辨认着那些细小而相似的书名和索书号。韩文、英文、偶尔夹杂着德文和法文…她像在密林里寻找特定标记的树木,眼睛酸涩,脖子僵硬,却一无所获。那几本她急需的书,如同蒸发了一般,不见踪影。

她蹲下身,试图查看最底层书架那些积着薄灰、似乎鲜有人问津的书籍,期望能有意外发现。时间一分一秒流逝,焦虑感逐渐加剧。下午的实操课还需要准备,她耗不起太多时间。

就在她几乎要放弃,准备起身时,一个沉稳的声音从她侧后方传来,声音不高,却清晰地穿透了图书馆固有的静谧:

“在找什么书?需要帮忙吗?”

蓝溪吓了一跳,猛地站起身,因为蹲得太久,眼前微微一黑,身形晃了一下。一只手及时地、礼貌地虚扶了一下她的肘部,力度恰到好处,既提供了支撑,又迅速松开,没有丝毫逾矩。

她转过头,看见张涛站在一旁。他穿着一件简单的灰色毛衣,臂弯里抱着几本厚重的、砖头般的法律典籍和案例汇编,脸上带着一丝询问的神情,那双锐利的眼睛在图书馆略显昏暗的光线下,显得格外清晰明亮。

“学…学长?”蓝溪有些意外,脸颊微微发热,不知是因为刚才的眩晕,还是因为这突如其来的相遇。

“嗯。”张涛点了点头,目光扫过她空空的双手和面前密密麻麻的书架,“遇到麻烦了?”他的观察总是如此直接而精准。

蓝溪抿了抿唇,有些不好意思地低声说:“我想找几本参考书,是日本皮肤科著作的韩文译本,检索系统显示有问题,我来找找看,但…没找到。”她报出了那几本让她头疼的书名。

张涛听完,几乎没有思考,便说:“日文翻译资料…这类书有时候不会完全归在皮肤科学下面,编目可能会交叉放在‘翻译医学文献’或者‘东亚医学研究’的辅助书架区,甚至可能因为出版年代较早,被归入了库存书库,需要申请调阅。”他语速平稳,逻辑清晰,仿佛在陈述一个简单的法律条文事实。

“啊?是这样吗?”蓝溪愣住了,她完全没想到还有这种可能。图书馆的庞大和复杂体系,对她而言还是一个需要艰难摸索的迷宫,而对张涛来说,似乎早已了然于胸。

“跟我来。”张涛没有多言,转身引路。他的步伐依旧沉稳,走在安静的书架间,几乎没有发出什么声响。

他们穿过几排书架,来到一个相对独立的区域,这里的书籍看起来确实更偏重理论和方**,书脊上的出版信息也显示年代更为久远一些。张涛的目光在书架上快速扫过,像扫描仪一样精准。他伸出手指,在一排书脊上点了点:“是这几本吗?”

蓝溪顺着他指的方向看去,眼睛顿时亮了——那三本她苦苦寻觅的书,赫然就在其中!只是因为它们被归放在这个她完全不会想到的区域,而且索书号的标签颜色与皮肤科主区的不同,她才与之失之交臂。

“对!就是这些!太感谢你了学长!”她惊喜地压低声音,连忙踮起脚,小心翼翼地将那几本厚书取下来,抱在怀里,仿佛抱着失而复得的珍宝。

“不客气。图书馆的编目系统有时候不够人性化,需要一点经验。”张涛语气平淡,仿佛只是做了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他看了看她怀里那几本厚重程度不亚于他手中法律典籍的大部头,又看了看她纤细的胳膊和眼底那抹挥之不去的疲惫,随口问了一句:“皮肤科学的课业,压力很大?”

这个问题,像一把钥匙,轻轻打开了蓝溪心中积压许久的、关于学业压力的闸门。她抱着沉甸甸的书,和他并肩走在返回阅览区的路上,忍不住轻声倾诉了几句,语气里带着她自己都未察觉的、寻求理解和共鸣的渴望:“嗯…很难。术语很多,操作也很精细,要求特别严格…总觉得时间不够用,怎么学都好像差很远。”

张涛安静地听着,没有打断,也没有流露出任何不耐烦的神色。走到她之前坐的那个靠窗位置,他将自己的书放在相邻的桌子上,然后很自然地从她手中接过那几本最重的书,帮她放在桌面上。

“法学院也一样。”他坐下,打开自己的案例汇编,声音依旧平稳,却似乎多了一丝淡淡的、分享的意味,“永远有读不完的判例,分析不完的条文,写不完的诉状。压力是常态。”他顿了顿,抬眼看向她,目光里没有同情,更像是一种基于同等境遇的理解,“关键是找到方法,提高效率,然后…坚持下去。”

他的话简洁、务实,没有任何花哨的安慰,却像一块沉甸甸的压舱石,奇异地让蓝溪有些浮躁焦虑的心绪平稳了下来。她意识到,并非只有她一人在知识的海洋里艰难泅渡,眼前这个看似游刃有余的学长,同样背负着沉重的课业压力。

“谢谢学长…我会的。”她低声说,语气坚定了许多。

“嗯。”张涛不再多言,已经低下头,沉浸入他自己的法律世界之中。他的侧脸线条清晰而专注,手指无意识地转动着一支昂贵的金属外壳钢笔,阅读的速度极快,偶尔在旁边的笔记本上写下几行字,字迹瘦削有力,条理分明。

蓝溪也深吸一口气,翻开那本好不容易找到的日文译著,开始埋头研读。窗外的银杏叶沙沙作响,馆内只有书页翻动和笔尖划过的细微声响。两人各自沉浸在自己的学术世界里,互不干扰,却因为方才短暂的、有效的交流,以及此刻共享的这片静谧而专注的空间,而产生了一种微妙而舒适的联结感。

期间,蓝溪遇到一个极其复杂的、关于某种稀有皮肤病的日文术语翻译,她对照韩文注解和英文术语,依旧有些不确定。她犹豫了一下,下意识地侧过头,想向邻桌的张涛求助——他看起来无所不知。

她轻轻敲了敲桌面,吸引他的注意。张涛从法律文书中抬起头,眼神带着询问。

“学长…抱歉打扰你…这个词…”她将书推过去,指着那个拗口的术语,脸上带着一丝窘迫,“我不太确定它的准确释义…”

张涛凑近看了看,他的目光在日文、韩文和英文注解上快速移动,沉吟了片刻。他没有立刻给出答案,而是拿出自己的手机,快速而无声地操作了几下,似乎在查询专业的医学词典数据库(法学院学生通常有权限访问更广泛的学术资源)。

“这个术语,”他很快抬起头,将手机屏幕转向她,上面显示着清晰的英文释义和关联词条,“直译是‘某某症’,但在皮肤科特定语境下,它更倾向于指代一种‘某某样病变’,你看这里和这里的注解,关联的病理描述…”他用简洁准确的语言,结合检索到的信息,为她清晰地解释了术语的准确含义和应用语境,甚至提示她可以延伸阅读哪部分的相关内容。

他的帮助高效、准确、且极具价值,没有任何多余的废话,完全切中要害。蓝溪恍然大悟,连忙道谢:“我明白了!太感谢你了学长!”

“小事。”张涛收回手机,视线重新回到自己的书本上,仿佛刚才只是处理了一个小小的插曲。

然而,在他重新投入阅读之前,他的目光极快地、不易察觉地再次掠过蓝溪。他看到她重新埋首于书本,眉头因专注而微微蹙起,指尖划过一行行复杂的文字,眼神里没有丝毫的畏难或懈怠,只有一种近乎执拗的、要将所有障碍啃下来的坚韧。她的手指纤细,甚至能看到指节处因长时间握笔和练习操作而微微泛红。一种极其细微的、类似于欣赏的情绪,在他理性而冷静的眼眸深处,一闪而过。这个女孩,和他见过的许多来自富裕家庭、到此地镀金或玩乐的学生完全不同。她身上有一种沉默却强大的、源自逆境的生命力。

而蓝溪,在解决了术语难题后,心中对张涛的感激和钦佩又加深了一层。她欣赏他那种沉稳博学、洞察力惊人,却从不炫耀,总是能提供最直接、最有效帮助的能力。在他身边学习,仿佛身边有一座移动的、冷静而可靠的智慧宝库,让人莫名地感到安心和踏实。

直到图书馆的闭馆音乐轻柔地响起,两人才几乎同时从知识的深海中抬起头。对视一眼,似乎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相似的、带着疲惫却满足的专注。

收拾好东西,并肩走出图书馆。夜晚的凉风拂面,带来一丝清爽。两人简单道别,走向不同的宿舍方向。

走在回考试院的路上,蓝溪抱着那几本珍贵的参考书,感觉它们似乎不再那么沉重了。这次图书馆的偶遇,像一道冷静而清晰的光,不仅帮她找到了急需的资料,更照见了她与张涛之间一种新的、基于学术互助的、简单而舒适的联系可能。在这个庞大而陌生的校园里,这种联系,像一颗悄然落地的种子,虽未言明,却已悄然生根。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