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就是这个核实要了刘和平的命。相关部门一调查他的档案,结果出来四个字:查无此人。整个骗局瞬间暴露。这位在柳州官场呼风唤雨了一年多的刘副书记,原来是个彻头彻尾的冒牌货。
四、骗局背后的真相
随着调查的深入,刘和平的真实身份逐渐浮出水面。原来,他根本不是什么副局级干部,更不是什么上面派来的挂职干部,而是一个刚刚刑满释放的诈骗犯。他的所谓"京官"身份、副局级档案,全都是伪造的。
据调查,刘和平在担任柳州市委副书记期间,还利用这个假身份,骗取了柳州市驻荆办事处人民币60万元,以及稗荆中日恒泰工贸公司人民币30万元,共计90万元。这些钱大部分都被他用于个人挥霍。
1998年1月,稗荆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对刘和平一案进行了不公开开庭审理。法院认为,刘和平的行为已经构成了招摇撞骗罪和诈骗罪,依法一审判处刘和平有期徒刑20年。
刘和平入狱不到3年,他曾经的"班长",原柳州市委书记、时任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副主席刘知炳也因贪腐入狱。虽然法院判决书未显示刘知炳的贪腐行为与刘和平有直接交集,但官场人士普遍认为,刘知炳自身的腐败,客观上为刘和平的行骗创造了条件。
值得一提的是,在刘和平被捕后,柳州的老百姓对他的评价出现了明显的分歧。一些人认为他是个骗子,应该受到法律的制裁;而另一些人则认为,不管他的身份是真是假,他确实为柳州的老百姓做了一些实事,是个好官。
一位在柳州生活了20多年的贵州人王永新说:"管他真真假假,我们喜欢做事的官员。"另一位杂货铺老板老林也表示:"我敢公开说,市里那么多任领导,我就记得刘和平。为什么?他敢动官员!"
这种分歧也反映在了对刘和平案件的后续评价上。一些官场人士认为,刘和平案是柳州的耻辱,它严重损害了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而一些普通市民则认为,刘和平虽然是个骗子,但他的一些做法确实对改善柳州的官场风气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五、骗局背后的思考
刘和平案虽然已经过去多年,但它留给我们的思考却远未结束。这个案件不仅是一个个人的骗局,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反映了当时中国官场的一些深层次问题。
首先,这个案件反映了当时干部选拔任用制度的漏洞。刘和平这样一个有犯罪前科的无业人员,竟然能够通过伪造档案,堂而皇之地成为副局级干部,并被派往地方挂职,这在今天看来简直是不可思议的。这说明当时的干部档案管理制度和身份审核机制存在严重缺陷。
其次,这个案件也反映了当时官场的一些不良风气。刘和平之所以能够在柳州官场呼风唤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利用了当时官场对"京官"的敬畏和崇拜心理。同时,当时柳州官场存在的腐败现象,如刘知炳的卖官鬻爵、拉帮结派等行为,也为刘和平这样的骗子提供了生存空间。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再次,这个案件还反映了公众对官员的复杂心态。一方面,老百姓对官场的腐败和不作为深恶痛绝;另一方面,他们又渴望有真正为民办事的好官出现。刘和平虽然是个骗子,但他的一些做法确实迎合了老百姓的这种心理需求,这也是为什么他在被捕后仍然有一些支持者的原因。
最后,这个案件也提醒我们,在评价一个官员时,不能只看他的身份和头衔,更要看他的实际行动和工作成效。刘和平虽然是个骗子,但他在柳州期间确实做了一些有利于老百姓的事情,这也是不可否认的事实。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老百姓对官员的最基本期望:不管你是谁,只要你能为老百姓办实事,我们就认可你。
六、骗局的最终结局
1998年1月11日,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以招摇撞骗罪和诈骗罪,一审判处刘和平有期徒刑20年。这个判决结果,对刘和平来说,是罪有应得;对柳州官场来说,是一个警示;对广大老百姓来说,则是一个复杂的信号。
在刘和平入狱后,柳州市委、市政府也开始反思这一事件,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干部管理和监督,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同时,柳州的官场风气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改善,一些长期存在的不良现象得到了有效整治。
然而,刘和平案件的影响远未结束。即使在多年后的今天,当人们谈论起柳州的历任领导时,仍然会有人想起这个曾经轰动一时的"假副书记"。他的故事也被改编成了各种版本,在民间广为流传。
值得一提的是,刘和平案件还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2001年9月24日,柳州市政府原副秘书长、兼柳州市驻北京办主任黄树光,因涉嫌挪用公款、贪污罪,被送上法庭。柳州市几位老干部认为,黄树光涉贪被查,与刘和平骗取驻荆办60万元不无关系。
此外,刘和平案件也引起了上级部门对干部挂职制度的反思和改革。此后,中国的干部挂职制度逐渐完善,档案管理和身份审核也越来越严格,这在很大程度上防止了类似刘和平这样的骗局再次发生。
20多年过去了,当年的柳州市委副书记刘和平,如今早已刑满释放,重新回归社会。没有人知道他现在在哪里,在做什么,也没有人知道他是否已经悔悟,重新做人。但他的故事,却永远留在了柳州的历史记忆中,成为了一个警示后人的案例。
喜欢大案要案详情录请大家收藏:(www。xiakezw。com)大案要案详情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