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者总是喜欢工作,他们把工作中的喜悦传递给他人,使大家不由自主地接近他们,乐于与他们相处或共事。人生最有意义的就是工作,要把与同事相处看成是一种缘分,把与顾客、生意伙伴的见面当成是一种乐趣,这样才能快乐的工作。
只有通过工作,才能生活得更加愉快;只有在工作中找到兴趣,能动性的去工作,工作才是件快乐的事。
俗话说:“爱屋及乌。”这是指在爱上一个人的时候,他(她)就变得没有缺点了,自然而然地,我们也会喜欢上他(她)身边的人和物。对待工作也是一样的道理,如果我们喜欢上了自己的工作,那我们就不会感到辛苦和乏味。正如稻盛和夫大学毕业后到松风公司工作时的情况一样,原本学的就不是制陶专业,而且刚开始时稻盛和夫对烧制陶瓷根本不感兴趣,因此也不喜欢这家公司。但是客观环境是人为改变不了的,该怎么办呢?那就改变自己吧,让自己去喜欢上这份工作。接下来,稻盛和夫慢慢从努力的过程中感到了乐趣,在付出“不亚予任何人的努力”后,他的研究收获了丰硕的成果。
人在一生中是否能有一份值得毕生投入的工作,关系到我们能否活得快乐。所以,我们必须先从工作中找到乐趣。
那我们如何才能在工作中找到无尽的乐趣呢?
稻盛和夫告诉我们:“要想找到工作中的意义,必须心胸开阔,才能觉察出生命的幸福。”他还说:“我们告诉自己,要认真地过日子,假如我们每天都努力地工作,并设法改变一些事情,或许很快就能看见明日的光景,5年、10年后的事业必将辉煌。”
要想爱上自己的工作,就必须有坚持不懈的努力和开阔的胸怀。不管现在的努力是不是能改变我们的生存现状,我们都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因为只有这样,在未来,我们才有可能改变一切。如果不能坚持努力的话,连改变的可能也都不存在了。
面对长时间单调的工作,我们要有坚持的信念,要学会在劳动中品味喜悦,这就是“享受工作”的意义。稻盛和夫鼓励人们:“工作中的喜悦,并不是像糖果放入口里马上感觉有甜味那样单纯。正如格言‘劳动是苦根上结出的甜果’所说的那样,那是从痛苦与艰辛中渗透出来的。所谓工作的乐趣,是潜藏在辛苦背后的感受。”
释迦牟尼在“六波罗蜜”中强调“精进”的重要性,稻盛和夫非常认同这个思想,他认为,勤奋的劳动可以锻炼头脑、培养心智,也是达到开悟的必经过程。他评价那些勤于工作的人,不仅可以得到足够温饱的生活,也可以抑制多余的欲望,并能够磨炼、净化自己的心灵和头脑。
年轻时的稻盛和夫为了达到把京瓷打造成世界级的优秀企业这个目的,不懈地努力工作,可以说,正是他废寝忘食的付出才有了今天的成功。稻盛和夫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赋予了勤奋工作的价值和意义,他知道,专心致志的工作所带来的果实,不仅能让人获得成就感,还可以奠定做人的基础,锤炼自己的人格,因此他能在工作中始终保持着积极的心态和愉快的心情。
稻盛和夫说:“劳动的喜悦是世界上最大的喜悦。”这种喜悦,是通过自己的劳动为社会创造了财富的喜悦,是通过自己的劳动服务了他人的喜悦。
当一个人在劳动中寻找到了乐趣,那他就能爱上自己的工作,变“被动工作”为“主动工作”,不但能获得更好的物质报酬,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还能得到他人的赞美,更重要的是能使自己的人格达到更高的境界。
第八节不要随意跳槽
如果你问一个人:“你是否热爱自己现在的工作?”
那么他十之八九会回答你:“不!事实上,我对现在的工作感到厌倦!”
也许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每天都会有人突然间辞职、掉换工作等。但人们转换工作方向后,难道就会快乐了吗?事实恰恰相反,烦恼依然如影随形。所以,稻盛和夫提醒我们:“与其寻找喜欢自己的工作,不如先喜欢上已有的工作;与其追求幻想,还不如爱上眼前的工作。”
究其原因大多数人不喜欢已有工作的原因,他们只是把工作当成一种谋生的手段,而不是一生的事业。他们每天上班下班,却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
1997年,意气风发的延俊华从清华大学毕业,很幸运地被深圳华为公司看中。在这个知名大企业里,他并没有像大多数初入职场的年轻人那样谨小慎微,而是表现出了“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刚工作没几天,他就经过一番资料收集和市场调研,给华为老总任正非写了一封仟里奔华为》的信。
在这封信中,这个初出茅庐的小伙子十分尖锐地提出了华为目前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一系列非常系统、切实可行的建议。
这封信彻底改变了延俊华的事业之路。一个刚出茅庐的新员工就给这么一个各方面都已成熟的大企业写信,指缺点、提建议,实在是件很引人注目的事,也是多数人难以做到的一件事。但是,延俊华做到了,并且引起了总裁任正非的极大兴趣。任正非读完他的信后,感到非常欣喜,他被这个小伙子的大胆和远见震惊了,当场就称其为“一个会思考并热爱华为的人”,并当即决定提升他为部门副经理。
延俊华的确是一个幸运的人,但是,这幸运背后却显示了一个员工对公司的赤胆忠心。试问,为什么在那么多的新员工中,只有延俊华一个人被提升了呢?按理说,每个人都有这个升迁的机会,但是为什么只有延峻华一个人得到重用呢?
其实关键就在于延俊华站在公司的立场考虑问题,考虑公司的发展和前途,不是想当然地认为一个小小员工无须干涉公司的事,也没有觉得自己是个与公司毫不相干的人,而是把公司的发展前途看成自己的发展前途,始终站在公司的立场去提建议、找方法。
正如任正非所言,延俊华是一个热爱公司的人,他敢于说出真话,而且这真话确确实实是为企业考虑,更重要的是他将这种热爱转化为了一种行动。这种人才当然会获得老板的青睐。作为延俊华个人,在他被任正非委以重任的时候,他能不从心底里感谢任正非不重资历看能力的知遇之恩吗?他能不比别人成长得更快,全心全力报效华为吗?
在任正非看来,延俊华表面上看是“认真思考,敢于直言”的精神和态度,其实却是“爱公司如爱家”的企业文化精神,是一种关心公司前途的行为。这正是华为大力提倡和着力建设的。
现代社会,网络发达,信息通畅,为人们提供了很多工作的机会,同时也有工作后再选择的机会,“跳槽”已经不是什么新名词。几乎所有的年轻人都有过跳槽的经历或者想法,换工作就像走马灯一样频繁。很多老板不惜一切代价对员工进行培训,但是当员工积累了一定工作经验之后经常是不打一声招呼就跳槽而去,让老板显得很被动,也很无奈。
员工频繁地跳槽,首先受到直接损害的是企业。一家大公司的人力资源部经理说:“我最担心的一件事就是,我们辛辛苦苦为企业培训的员工,一转身他就跳槽了。”员工刚进到企业的时候,拿着薪水,其实还不能为企业创造同等的价值,只有当他接受过培训,具有一定技能和实际操作经验的时候,才正是为企业所用的时候。如果这时候突然跳槽离开,公司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进行的培训就没有取得应得的成果。并且,这时候再招新的员工,不仅时间上有差距,一时也不能完全胜任企业的工作,企业的损失是很大的。
当跳槽越来越成为一种流行时,此举在更多的老板眼中便成为了一种缺乏忠诚的表现。频繁地跳槽表面上看来直接受到损害的是公司,而从更深层次的角度上看,对员工伤害更深,
无论是个人资源的积累,还是所养成的“这山望着那山高”的习惯,都会使员工的价值有所降低。
跳槽对员工的伤害主要表现在多数跳槽者对跳槽缺乏科学的判断和理性的决定,造成跳槽不当,对自己也造成了很大的伤害。
大多数跳槽者都存在单纯以薪资为导向的盲目性。金钱至上的心理,使那些跳槽者忽略了跳槽后的工作对自己适合的程度,忽略了自己的工作经验是否能得到延续和增加以及是否有利于自己整体职业生涯的发展。盲目以薪金为跳槽的原因,这样的跳槽失败的多,成功的少。
我们应该清楚,作为一名员工,工作不仅仅是为了高薪水,重要的是你工作时的心情,是否觉得个人的价值得到了最好的体现和利用,是否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向着成功的目标在一步步踏实地前进。既然选择了一份工作,就要认真地干下去,争取能早日干出成效来。因为工作能力的培养,必须要经过一个相对长的时间,频繁地更换单位或者工作,并不利于专业经验和技能的积累,最后往往是什么都会一点,但什么都不精通、都不专业,什么工作都做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