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以上的认识,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皇储出现空缺的时刻,当时作为四皇子的胤禛采取了等待时机、坐山观虎斗的策略。要知道,当时诸皇子的争斗早巳白热化起来,允提靠允禩结为一党,想拥立允禩的人实在不少。允禵和允禟结为一伙,势力也不小。众兄弟之间,尔虞我诈,相互倾轧。在这一非常时期,胤禛显得格外聪明,他自知就当时情形而言替补储位没有希望,便以退为进,比较巧妙地处理了各方面的关系。
对被废太子允扔,在众人落井下石的时候,胤稹却“十分着急,很想救他”,摆明了帮助的态度。康熙帝让胤稹参与对允扔的监视,胤稹却设法奏请解掉了允扔脖子上的锁链。允扔在危难时刻得此相助,自然打心底里感激。再说对允禩和允禵两伙人,胤禛分别与他们维持了良好的关系,不时往来。父皇面前,胤禛在不同场合为各位兄弟频频说好话。康熙帝曾说,胤禛“为诸阿哥陈奏之事甚多”。当胤禛被封为贝勒,而允禟、允禵等封为贝子时,胤禛启奏说:“都是一样的兄弟,我愿意降低自己的世爵以和兄弟们的地位相当。”胤禛不显山不露水,多次表现出对皇权的淡然。因此,激烈争夺储位、相互敌视的兄弟们都对他怀有好感,至少没有人把他作为对手。
康熙帝看到胤稹对上孝敬,对下谦让,也增添了几分喜欢。几个月后,允礽重新被立为太子时,康熙帝特传谕表彰胤慎,说:“前拘禁允礽时,并无一人为之陈奏,唯四阿哥性量过人,深知大义,屡在朕前为允扔保奏,似此居心行事,洵是伟人。”如此高度的表扬,胤禛听了本应高兴,却表现出诚惶诚恐的样子,说他从来没有保过废太子,因而“皇父褒嘉之旨,臣不敢仰承”。他深知此事关系重大,不便承担这个责任,领受这份荣誉,免得将来太子一旦出事而受牵连,也免得遭受众兄弟的妒忌。
在太子废而复立的这场宫廷斗争中,胤禛八面玲珑,提高了自己的身份和地位,表现出不平凡的政治活动才能。虽然他对皇位的渴望不亚于任何一位皇子,但手段却十分高明。
在中国历史上,善于等待时机、以弱胜强的智者不胜枚举。
东汉时期,有个叫苏不韦的人,其父苏谦曾做过司隶校尉,被上司李皓泄私愤判了死刑。当时年仅18岁的苏不韦把父亲的灵柩运回家乡,浅浅地埋在地下,发誓报仇后再为父亲正式下葬。接着,他又把母亲隐匿在武都山里,自己也改名换姓,用家财招募刺客,伺机刺杀李皓。几年以后,李皓升迁大司农,其官署紧靠堆积军用秣草的场地,苏不韦带领亲随,暗中潜入场地中,夜挖地洞,白天躲藏起来,这样持续干了一个月时间,终于把地洞打到了李皓的寝室下。一天,苏不韦带人从地道潜人李皓卧房,不巧李皓上厕所去了。事情暴露后,苏不韦又用其他计策将李皓气死。古人因此评论说,李皓能因私愤杀了苏谦,却不能治苏不韦,这是因为苏不韦善于隐藏自己的缘故。
韬光养晦是处世之道,也是人生应变之术。其主要目的在于免得锋芒毕露,招惹是非。洪应明在《菜根谭》中说:“君子之才华,玉韫珠藏,不可使人易知。”不露锋芒,并不是销蚀锋芒,不是改变操守,而是指人应隐其锋芒,不要恃才、恃权、恃财而咄咄逼人。其实,这也是一种强化自己的学识、才能和修养的过程。学会以此来应变人生,有利于培养自己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的能力和技巧,也是放弃个人的虚荣心,踏踏实实地走人生路的表现。
“三年不鸣,一鸣惊人。”凡事没有取胜的把握,就不必四处张扬,与其使人早有准备,不如使人惊愕不已而出奇制胜。这样做,一来可以减少取胜的障碍,特别是人为的障碍;二来可以造成惊人的心理效应,增加胜利后的影响力。古语说,识时务者为俊杰。所谓时务,就是客观形势或时代潮流。认清客观形势和时代潮流,才是聪明能干的人。
从雍正皇帝的故事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人要想年少有成,取得出色的成就,就要认清和善于利用客观形势的发展变化,因时制宜,待时而动。落后于时势,见识少,处处受阻,便不能实现自己的抱负;反之,在客观条件不具备、不允许的情况下,不讲究策略,不善于韬光养晦,一味地硬拼蛮干,英雄倒是英雄,却可能一事无成或于事无补。
6.过分张扬,灾难常临头
做人要懂得彰显自己,否则会影响自己的知名度,但是做人也不能过于张扬,否则还没到成功之时,就可能大祸临头了。
物极必反,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得把握一个度,特别是在彰显自己的时候,一定要记得这一点。做人要懂得彰显自己,否则会影响自己的知名度,但是做人也不能过于张扬自己,否则还没到成功之时,就可能大祸临头了。“人怕出名,猪怕壮”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纵观中国历史,很多人本可以幸福一生,就是因为关键时刻不太小心,最终葬送了自己的大好前程,落得了一个悲惨的下场,无论是曾经的韩信,还是后来的沈万三,都是如此。
沈万三是元末明初之人,号称江南第一豪富。原名沈富,字仲荣,俗称万三。
沈万三拥有万贯家财,但他却不懂得“低调”两个字怎么写。曾经为了讨好朱元璋,给皇帝留一个好印象,沈万三拼命地向新政权输银纳粮,竭力向刚刚建立的明王朝表示自己的忠诚。而朱元璋也想利用这个巨富的财力达成自己的愿望,就命令沈万三出钱修筑金陵的城墙。沈万三负责的是从洪武门到水西门一段,占到金陵城墙总工程量的三分之一。沈万三不仅按质按量提前完工,还提出由自己出钱犒劳修筑金陵的士兵。沈万三这样做,无非是想讨朱元璋的欢心,但万万没想到自己的一番好心却弄巧成拙。朱元璋一听,当下就火了,说:“朕有雄师百万,你能犒劳得了吗?”这时的沈万三还没有听出朱元璋的话外之音,面对如此刁难,他居然还是毫无畏惧地表示:“即使如此,我依然可以犒赏每位将士银子一两。”
朱元璋听了大吃一惊,在与张土诚、陈友谅,方国珍等武装割据集团争夺天下时,朱元璋就曾经因为江南豪富支持敌对势力而让自己吃尽苦头。现在虽然说已经将对手打败,建立新的国家,但国强不如民富,这使朱元璋感到不能容忍。更使他火冒三丈的是,如今的沈万三竟敢越俎代庖代替天子犒赏三军。朱元璋心里怒火万丈,虽没有立即表现出来,但却暗自决定要找机会治治沈万三的骄横之气。
一天,沈万三又来向朱元璋大献殷勤,朱元璋给了他一文钱说:“这一文钱是朕的本钱,你给我去放债。只以一个月作为期限,初二起至三十日止,每天取一对合。”所谓“对合”是指利息与本钱相等。也就是说,朱元璋要求每天的利息为百分之百,而且是利滚利。
沈万三虽然满身珠光宝气,但是他腹内却没有多少墨水,财力有余而智慧不足。他心里一盘算,第一天1文,第二天本利2文,第三天4文,第四天才8文嘛。区区小数,何足挂齿!于是他非常高兴地接受了任务。可是回到家里再仔细一算,沈万山不由得就傻眼了。第十天本利还是512文,可到第二十天就变成了524288文,而到第30天也就是最后一天,总数竟高达536870912文。要交出5亿多文钱,按照这个数目,沈万三就是倾家荡产也不一定够啊!
当然,后来沈万三果然倾家荡产,朱元璋下令将沈家庞大的财产全数抄没后,又下旨将沈万三全家流放到云南边境。
昔日的江南第一豪富,终因张扬过度,而落得了人财两空的下场。做人要善于宣传自己,但也一定要懂得隐忍和隐藏自己,特别是在位高权重的人面前,更要懂得收敛自己,因为这些人大都不喜欢身边的人锋芒盖过自己;否则,就会遭至嫉妒和算计,甚至是灭顶之灾。所以,要想成功,并一直保持下去,就要学会在任何时候都要把握好自己的尺度。
7.位高权重是忍出来的
忍耐,可以让自己避开锋芒,从而在竞争激烈的职场中获得喘息和显示自己的机会,这也是一种韬晦之计。
位高权重是身份的象征,这一直是上班族们追求的目标,为了这个目标,很多人拼命地表现自己,和所有的人竞争,把自己完全暴露在别人眼皮底下,无论是优点还是缺点,都成了一张白纸。不过事实却证明了这样的人反而不能成功,他们越是竞争,越是表现自己,就和高位的距离越远。相反,那些不动声色、善于隐忍的人,却往往能获得重用。
王伟是公司的一个小职员,每天虽然算不上兢兢业业,但也还是能把自己份内的事情做好,而对于其他的事情总是不闻不问,即便是同事的东西掉了,如果对方不要求,他也不会主动去捡。因此,在同事的眼中,他是有名的“懒汉”,人们也没有把他放在眼里,日子就这样相安无事地进行着,每天准时上班,准时下班。
可是这种局面并没有维持多久,在一次意外中,王伟的上司(部门主任)因为身体不适住进了医院,并且需要修养一段时间,所以公司领导决定,重新提拔一位主任,并且考虑到业务的关系,决定在现有的人选中挑选。这下子整个办公室就炸开了锅,大家都为了争取这个机会而开始了激烈的竞争,动脑筋、走后门,方法是五花八门。可是唯有王伟似乎对这个没有多大的兴趣,稳坐钓鱼台,该怎么做还怎么做。同事们都觉得很奇怪,但是都忙于自己的事情而没有理会他,因为他是一个公认的“懒人”。
不久之后,领导决定出来了:王伟当选。原因很简单,王伟成熟稳重,能做好份内的事情,并且最重要的一点是懂得忍耐。就在家人为王伟举行的庆功宴上,王伟道出了实情:其实他也想参与竞争,但是他懂得竞争并不一定要挤进“潮流”之中,那样自己的才华容易淹没在同事们之中,相反,如果忍耐一下,让自己的形象和同事们的形象完全区分开来,那么这种“鹤立鸡群”的感觉,就使领导更容易看到自己了。
忍耐,让王伟不仅赢得了主任的职位,还赢得了大家的尊重,更赢得了领导的器重,这也是一种韬晦之计。中国人都知道这样一句话:“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但是真正到竞争的节骨眼上,很多人却又忘记了这个道理,一味地想表现自己,冲动而又莽撞,根本不懂得忍耐,不懂得韬晦。韬晦和忍耐是让自己避免受伤害的最佳手段,等到时机成熟,便可以大显身手,这是每一个人都必须懂得的生存技巧。
那么对于职场生活中,该怎样忍耐呢?
(1)“静”
所谓“静”是指心静。面对诱惑,很多人都会蠢蠢欲动,都会变得急躁和冲动,但是善于忍耐的人不会这样,即便这个欲望对他也很有诱惑力,但是他的心还是静的,就像故事中的王伟一样,和平常一样上班下班,完全一副置身事外的样子,给人一种与世无争的感觉,这就是心静。心静才能有时间去思考,才能有机会显露自己。
(2)“退”
有句话说得非常好:以退为进。而其中的退就是一种忍耐的表现和过程,目标还是那个目标,终点还是那个终点,只不过在行进的途中稍微改变了一下方向而已,并且很多时候这个方向是非改不可的。就像水在前进的途中遇到了山,既然不能穿过山前进,那何不绕过山前进呢?
(3)“弱”
一个聪明的人在别人面前会适当地示弱,这种示弱不仅仅是表现自己的无能,而且还表现自己的缺点。一个完美的人和一个有缺点的人在一起,人们总是会选择有缺点的人做自己的朋友,而不会选择完美的人。原因很简单,完美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一种负担,无论是老板还是同事。因此,适当地显露一些缺点反而能拉近人和人之间的距离,这也是忍耐的一种重要的表现。
(4)“隐”
所谓“隐”就是隐忍个人的才能,不至于让自己在别人面前犹如一张白纸。人总是会有嫉妒心理,有的人看到别人强过自己,就会想方设法地去陷害别人。作为弱者的一方,总是希望看到强大的对手遭遇挫折,所以作为强者来说,最好能适当地保留自己的实力,正如花开半截是最佳的状态,或者在某些场合,某些时候假装“丢脸”一次,以减少自己的锋芒,也给别人一个心理平衡。记住,隐忍是为了更好地保护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