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岸线文学

海岸线文学>荷兰帝国理工大学 > 第二章 荷兰面面观(第5页)

第二章 荷兰面面观(第5页)

阿姆斯特丹,是荷兰的经济之都,集中了全国七千多家工业企业,不仅是荷兰第二的现代化大港口,还是人造钻石的主产地之一。

阿姆斯特丹不仅有着世界上最古老的证券交易所,还有着世界上最具规模的花卉交易市场--阿斯梅尔花市。

700多年的历史积淀,让阿姆斯特丹不仅水美人美,更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置身这座水上城市,你不仅能够感受到水的柔情与潋滟,更能感受到那独特的荷兰文化。

欧洲文艺复兴时代的许多珍品,都能够在阿姆斯特丹市内博物馆中找到,阿姆斯特丹国家博物馆内更是集聚了百万的艺术珍品,这其中,就包括了伦勃朗、弗美尔、哈尔斯等世界名家的作品,当然了,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则是梵高大师的临终遗作《乌鸦群飞的麦田》以及《吃马铃薯的农夫》。

【图44《乌鸦群飞的麦田》】

作为一座蜚声世界的国际大都市,阿姆斯特丹毫不吝啬地向人们展示着它的开放与包容。在这里,红灯区并不是什么禁忌的地方,大家都习以为常,如果你有兴趣,还可以去参观一下市内的性博物馆,便宜的很。置身这座城市,你更能真切的感受到他的兼容并蓄,在这里,不管你打扮的多么出格,不管你长得多么奇异,不管你的行为多么的怪诞,似乎都是正常的,人们也是见怪不怪,平静以对。白种的侏儒、黑皮肤的巨人、疯狂的乞丐、狂野的街头艺人……在这里,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你见不到的,无论是在这里见到了什么,请不要大惊小怪,是的,那很正常,没有什么可惊讶的。

阿姆斯特丹,就是这样一个地方,看上去似乎显得过于繁杂与混乱,阳光与阴影交织,黑暗中似乎也总有一些不愉快的事情在发生。它就像是一个大大的染缸,将其中的人们染成了各种各样的颜色,但不管怎么说,这个城市的风姿与魅力,却总是使人迷醉,哪怕它是一朵最妖艳的罂粟。

人,有时候就是这样的奇怪,明明知道那朵妖艳的罂粟是有毒的,却依旧对它趋之若鹜,当然,这并不是说,阿姆斯特丹,就真的如同一朵罂粟,说实话,看上去是那样简单的阿姆斯特丹,实际上却总是让人看不透。它,因何包容如斯,甚至包容的近乎放纵?个中缘由,众说纷纭,有人说,是世世代代抗水的艰辛、水患的频仍,让荷兰人更能明白人生得意须尽欢的真谛;又有人讲,围海造田的艰辛让荷兰人对一切能够帮上忙的外国人都来者不拒,对一些或许怪诞的事情见怪不怪。或许,也真的是这样吧,要不然何以堂堂的荷兰女王竟然能委身下嫁一个外国夫婿,又何以英语却取代了荷兰语在荷兰风行?也许,这种近乎放纵的包容,近乎疯狂的自由让许多人不解,但,大概,这才是阿姆斯特丹真正最耀眼最引人的地方吧。

“欧洲的门户”--鹿特丹

位处莱茵、马斯两河交汇地,联通欧、美、亚、非、澳五大洲的“欧洲门户”鹿特丹,是荷兰乃至欧洲最大的港口,亚欧大陆桥的终点站。这座南荷兰省马斯河畔的荷兰亚军城市,作为荷兰海陆交通以及整个欧洲大陆水上航运的枢纽,在欧洲据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实际上,鹿特丹港口和北海的距离只有25公里,内河航运发达,水深而广,港内可供超大型油轮停泊通航,而鹿特丹之名,则源于市中心的鹿特河,鹿特丹,意即鹿特河的水坝。

鹿特丹,位处西风带,是温带海洋性气候区,冬暖夏凉,气候宜人,市区及港区面积共达300多平方公里,长居人口57万。当然,这种计算方式也是囊括了鹿特丹卫星城人口的。同荷兰许多大城市一样,鹿特丹地势低洼、平均海拔低于海平面将近一米,更有甚至,其东北的卫星城亚历山大斯塔德海拔为-6。7米,乃是荷兰海拔最低的所在。

位于西南三角洲河口的鹿特丹,不同于阿姆斯特丹的古韵,它是一座几乎完全现代化的城市,也只有在看到那凤毛麟角般仅存的市政厅时,人们才能够看到这座城市的历史,世人多以“欧洲较现代化的城市”来称呼它,却也不是没有任何道理的。鹿特丹是荷兰著名的旅游城市,风光旖旎,“欧洲桅杆”更是享誉全球,站在高塔之上俯瞰整个城市,的确会给人一种“一览众山小”的感觉。

1250年,原本源于沼泽之地的鹿特河被一座堤坝与马斯河分隔,河边的一座小渔村因此而得名鹿特丹,并有所发展。九十年后,在威廉四世掌控荷兰的时候,他特意从鹿特丹挖掘了联通伏尔夫特及莱顿的运河,从此,鹿特丹迈上了发展的快车道。但,其实,鹿特丹的命运却是多舛的,就在1563年,初具规模的鹿特丹市惨遭大火焚毁,重建之后,又于九年后被西班牙侵略者侵略,及至后来,西班牙撤军,鹿特丹才再次恢复了它的繁荣。

时间推移到16世纪,那个时候的鹿特丹就已经有了第一大港的峥嵘。伴随着欧洲各国交往的不断加深,作为欧洲门户的鹿特丹在十八、十九世纪的时候,实际上已经颇具几分欧洲大港的荣光了,尤其是同英法美之间的贸易往来更是频繁。荷兰东界德国,鹿特丹更是毗邻莱茵与鲁尔,自从1870年德国一统,集中进行工业化改革之后,鹿特丹的经济也被带动,国内国际交通条件不断升级,尤其是苏伊士运河的通航,更是给鹿特丹带来了莫大的机遇,多年的发展之后,它终于羽化成蝶,称雄欧洲。

鹿特丹的发展几经沉浮,但是二战期间的那场灾难却无疑是最具毁灭性的。1940年5月14日,纳粹德国就近空袭了毗邻的鹿特丹港,整个城市在炮火硝烟中化作片片废墟与瓦砾。在德军的摧残之下,不仅瓦尔港机场被毁弃,古老的圣劳伦斯大教堂等历史建筑也被湮灭,港口码头更是被严重的破坏,真正能够幸免的也不过是市政府、股票交易所、波伊曼斯博物馆等寥寥几处。不但如此,在被占领四年之后,德军撤出之时,还不忘将整个城市再次洗劫,这,是鹿特丹历史上所经历的最大劫难。

战争的创伤总是那样的难以平复,战后,整整用了五年的时间,鹿特丹港才得以重建完成,重新通航。二十多年后,逐渐恢复了元气的鹿特丹市,成立了博特莱克港和石油化工区,为了适应工业区的发展需要,还专门挖凿了贝尔河。随着工业区经济的繁荣与规模的不断扩大,鹿特丹也借势一举成为了世界海港第一,年货物吞吐量达到了惊人的3亿吨。另外,重建之后的鹿特丹港,更加注重追求科技与现代化,设备先进、进出口数量骤增,更是成为了与香港、高雄、纽约、新加坡等并称的最大集装箱港口中的一员。

鹿特丹港,进出口贸易极端的发达,主要从事石油、煤炭、粮食、矿物等的大宗进出口交易,而其贸易对象主要为欧盟各国,如英、德、法等。

时间,永远都是医治创伤最好的良药,70多年过去了,如今的鹿特丹,早就没有了曾经的满目疮痍,今日的荷兰也不在贫困孱弱,作为一个发达国家最大的港口城市,战后重建的鹿特丹用它独特的魅力征服着世界各国人民的心。鹿特丹,是一座新兴的现代化大都市,在这里,摩天大楼所处可见,现代化的气息处处洋溢,充满了动感与节奏。当然了,这也不是说,这座城市单单只充斥着现代元素,实际上,走入鹿特丹老城,你依旧能够看到古旧的石板路,可以看到百年前那红砖彩画的传统建筑。另外,这座马斯河畔的西南重镇,自然也少不了船屋、河道、桥,这极具荷兰特色的景致,置身其间,静静的看岸边风车欢快的旋转,也不失为一种享受。

不同于阿姆斯特丹的古老韵律,鹿特丹的确是一座现代化的花园城市,在这里,城市交通四通八达,城市规划整齐合理,许多国际化的大型银行、金融机构群集于此,路旁楼顶,各家阳台更是随处可见盛放的鲜花。发达的水陆交通优势,欧洲门户的特殊地理位置,让这里几乎汇集了欧盟所能找到与见到的所有商品,商品之琳琅满目,令人惊叹。德意日、美英法等诸多国家的产品在这里随处可见,各种风味的餐馆酒店一应俱全。城郊的花卉与蔬菜基地更是让人眼前一亮。遍及整个城市的公用电话亭似乎也昭示着这座城市通讯的发达。

鹿特丹,这座位于荷兰西南的世界名城,用它那独特的时尚魅力征服了一个又一个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不仅彰显了第一大港的繁华葱茏,更透出了几分旅游胜地的钟灵毓秀,每一年,旅游业带给鹿特丹的收入,亦是相当可观的。

“伯爵的树篱”--海牙

海牙,一座以鹳鸟徽为标志的古老城市,位处南荷兰省砂地平原,与鹿特丹相距不远,这座70多平方公里的城市,不仅是南荷兰省的省府,更是荷兰第三大城市,荷兰王室和议会政府都驻留此城,实质上,其也算得上是荷兰的政治中心了。

【图45海牙】

荷兰的首都实际上是阿姆斯特丹,但实际上,荷兰大多数的行政命令却都是从海牙发出的。不仅荷兰中央政府、荷兰议会、最高法院、外交部等荷兰最重要的行政部门全部都集中在海牙办公,就连荷兰女王碧翠丝也长期驻留此地,生活和办公。

和鹿特丹共处一省的海牙,虽然没有鹿特丹的繁荣,却是海牙当之无愧的政治中心与艺术中心,几乎整个海牙的中央决策层都驻留此地,更兼其为荷兰王宫所在地,而被称之为“皇家之城”。由于几百年来都是荷兰的政治之都,这里毕集了太多的艺术珍品,其中最著名的,自然是始建于1907年的海牙和平宫,如今这座坐落于海牙城郊,象征着和平的大厦,已经成为了联合国国际法院的驻地。

海牙的前身,其实是一座古堡,他的主人,是阵亡在战场上威廉二世。这座海牙城堡,始建于1248年。那个时候,作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储、荷兰伯爵、德意志国王的威廉二世建造城堡的初衷实际上是为自己的加冕礼作准备的。只可惜,这被称为Ridderzaal的城堡还没有建成,威廉二世便不幸陨落在了战场。因为这里曾是威廉二世的别府,皇储时常在此办公,当时的荷兰贵族们便很自然的将之当做了行政中心。令人遗憾的是,随着皇储的逝世,这座被称作“伯爵的树篱(DesGravenHage)”的小城,因其不具备足够的威望与影响力,而最终没能够成为荷兰的首都。

【图46威廉二世】

在海牙建立之初,实际上是没有城墙的,它出现的初衷,不过是成为“伯爵的私人围场”所以,实际上海牙多年来都没有城墙,更不是一个市级行政规划。哪怕是1500年,荷兰政府曾经批准过海牙兴建城墙的计划,但由于市民们普遍认为这笔钱用来修建市政厅更好而没有被证明。事实证明,一个没有城墙的城市,就仿佛是一个没有穿衣服的女人一样的脆弱,在后来荷兰与西班牙的八十年战争之中,西班牙军队攻克这座实际上的荷兰行政中心简直是不费吹灰之力。

曾经的荷兰是孱弱的,曾经的海牙是弱小的,它,没有掌握自己命运的权利,甚至,能够升格为城,真正成为一个城市,还有赖于当时的实质统治者法国的恩赐。看看如今的海牙,谁又能想象,这座风姿煊赫的城市,在1806年之前,甚至都没有被称之为城市的资格呢。

同鹿特丹一样,海牙的崛起也充满了波折与坎坷。由于是一座新兴的城市,没有深厚的历史底蕴,海牙的影响力一度非常的微弱,直到1850年,荷兰中央政府政治崛起之后,作为政府驻地的海牙才真正的发出了自己的声音,并进而扩张,在几十年后,吞并了当时的洛斯德伊嫩市。

战争永远都是那样的残酷,二战期间,沦陷的海牙,城内大部分建筑都被纳粹德国拆毁以构筑大西洋壁垒。更有甚者,因为导航错误,1945年3月3日,预计轰炸某设置了V-2火箭炮公园的德国皇家空军却将炸弹投放到了人口密集的贝泽伊登豪特区,致使五百多特区居民伤亡,虽然已经时隔多年,但每每想起,当年的伤痛却总是无法令人释怀。

1945年5月,伴随着纳粹的失败,二战终于迎来了祈盼中的胜利,海牙的重建也被提上了日程,重建之后的海牙,城市规模急速向西南扩张,鼎盛之时,常住人口居然达到了六十万。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福尔堡、赖斯维克、莱德斯亨丹、祖特尔梅尔等邻近海牙的城市迎来了大批的海牙移民,这些移民,多为中产阶级的白色人种,他们的迁移,使得海牙的经济中心偏移向郊外,而本应日渐繁华的市中心却渐渐成为了贫民聚居之地。

是否将海牙近郊划归海牙市,曾经一度成为荷兰政府争议的焦点,这种争议,直到1990年,议会做出决议,将近郊大片住宅区归入海牙市的行政区划才得以渐渐平息。

其实,提到海牙,除了荷兰本地居民,其他游客第一个反应绝对不会是意识到这里是海牙实际上的政治中心,而是首先会想到成立于1946年的联合国六大机构之一海牙国际法院。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