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此次奔赴的澳大利亚废弃矿场,位于西澳大利亚州中西部地区的东皮尔巴拉郡,临近小镇纽曼。
西澳大利亚州,是澳大利亚面积最大的州,约占澳大利亚大陆总面积的三分之一,拥有多样的地理风貌,和丰富的自然资源。
东皮尔巴拉郡,地处西澳的皮尔巴拉地区,这片区域因蕴藏丰富的矿产资源,而闻名于世,是澳大利亚重要的矿业产区。
纽曼小镇是距离矿场,最近的较大定居点,距离矿场约40公里,开车1小时左右即可抵达。
小镇人口约有2万人,虽规模不大,但基础设施较为完善,有超市、加油站、学校、医院等,能为矿场的日常运作,和团队的生活提供必要支持。
从纽曼小镇前往矿场的途中,映入眼帘的是,典型的澳大利亚内陆风光。
红色的砂土覆盖着广袤大地,道路两旁是稀疏的耐旱灌木,偶尔还能看到野生袋鼠,在远处跳跃。
越靠近矿场,荒芜之感越强烈。
废弃的矿渣堆连绵不绝,与周围的红色砂岩地貌融为一体,在阳光的照耀下,呈现出一种独特的苍凉之美。
矿场周边除了纽曼小镇,还有一些更小的村落,如威卢纳,距离矿场约三百公里。
这些村落,曾经也因矿场的繁荣而兴起,居民大多从事,与矿业相关的工作。
随着矿场的废弃,人口大量外流,如今只剩下少数居民,坚守在此。
他们的生活方式,依旧保持着浓厚的传统特色,对土地有着深厚的情感,也十分关注这片土地未来的变化。
这里曾是澳大利亚重要的矿产开采区,在过去的一个多世纪里,凭借丰富的矿产资源,经历过辉煌的开采岁月。
但随着矿产资源逐渐枯竭,开采成本不断攀升,这些矿场陆续被废弃,逐渐被人遗忘,只留下一个个巨大的矿坑,和破败的建筑。
此地属于典型的热带沙漠气候,全年高温少雨,阳光强烈,空气干燥。
放眼望去,广袤的土地上布满了砂石与尘土,稀疏的耐旱植被顽强地,生长在矿场周边,为这片荒芜之地,增添了些许生机。
远处,红色的砂岩山脉,在阳光照耀下呈现出迷人的色泽,与湛蓝的天空相互映衬,构成了澳大利亚内陆独特的景观。
周边散布着,一些曾经因矿场而繁荣起来的小镇,如库基尼(kookynie)、格瓦利亚(gwalia)。
这些小镇的人口,随着矿场的废弃而急剧减少,如今大多只剩下少数居民。
尽管如此,小镇上仍保留着许多早期采矿时期的建筑,它们见证了当年的繁荣与辉煌。
在库基尼小镇,那座建于1902年的kookynie
grand酒吧,依旧矗立,成为当地的标志性建筑,吸引着一些游客,前来感受历史的韵味。
而格瓦利亚小镇距离商业中心leonora有4公里,自1963年12月28日,sons
of
gwalia金矿突然关闭后,这里仿佛被按下了暂停键,除了人口减少外,其他的事情都没什么变化。
在它孤零零高耸风车的阴影下,废弃的矿场和破旧的木屋,成为独特的景观。
很多前矿工的屋子内,还保留着废弃的家具,和家居用品,给现在的人们提供了,一个50多年前的生活写照。
这些小镇的居民,对矿场有着深厚的情感,虽然矿场已经废弃,但他们仍然关注着,这片土地的动态。
对于团队的到来,他们既充满期待,又有些担忧。
期待的是项目,能够为当地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担忧的是改造过程,会对当地环境,和生活造成影响,这也是团队后续,需要重点沟通和解决的问题。
一处废弃矿场,周围杂草丛生,矿场主站在破旧的厂房前,一脸警惕地看着,李梅带领的调研小组。
何妮微笑着递上名片,礼貌地说:
“您好,我们是中国的农业开发公司,对这片矿场很感兴趣,想了解一下矿场的详细情况,希望能和您合作。”
矿场主打量着他们,语气生硬:
“你们这些外国人,来我这矿场干嘛?这矿场都废弃多年了,没什么可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