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法”。 他甚至跑去办公室“骚扰”各科老师,问题不再是“这题怎么做”,而是“老师,您觉得出题人设置这个条件时,最希望考生想到哪一层知识点?” “老师,这道题最关键的分值点通常落在哪个推导步骤上?” 老师们起初被他这种“挑战老师”式的问题问得一愣,随即都表现出极大的惊喜和耐心,纷纷倾囊相授。 年轻的化学老师甚至友好的说,“余夏,你的这个工艺流程问题我要认真的想一想才能答复你。没准我还你写一篇很好的教研论文呢!我要谢谢你提出这么好的问题!” 余夏的笔记本上,不再是简单的解题步骤,而是密密麻麻的“命题意图分析”、“高频陷阱总结”、“得分点预判”。 第二步:构建知识网络与主动输出。 他不再被动接受老师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