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曰:不离器而求道,
亦不泥于器而蔽道。
俯仰世事,皆为我所用,
而非为我所困……”
他在文中,
不止一次隐晦地强调了“实用”、“应变”、“超越局限”,
甚至引用了几个相对冷僻但贴切的典故,
这绝非不学无术的张诚能掌握的知识储备。
这就是他埋下的第一根刺
——文章才华与考生学识严重不符!
同时,在几处关键议论之后,
他又“画蛇添足”般加了点符合张诚智商和性格的、
略显浅薄急躁的感慨,
比如“由此观之,岂不快哉!”
“诚哉斯言,吾辈当效之!”
这类口水话,
完美模拟了一个有点小聪明
却沉不下心读书的纨绔子弟
突然“超常发挥”时会有的表达习惯。
这是第二重伪装和伏笔。
一篇八百余字的八股文,
在超频大脑的恐怖算力支撑下,
竟在不到半个时辰内便一气呵成!
苏惟瑾停笔,轻轻吹干墨迹,
眼神冷静得可怕。
他快速检查了一遍,
确认所有“手脚”都已到位,
文章质量足以惊艳考官助张诚过关,
而那些超越时代的“微言大义”和笔迹上的细微破绽,
则如同深埋的炸药,只待将来某根引线被点燃。
他轻轻叩了三下板壁。
隔壁早已等得焦躁不堪、
差点要挠墙的张诚如同听到仙乐,
立刻将肥硕的身躯趴到地上,
迫不及待地从缝隙里伸出手乱抓。
苏惟瑾将那张墨迹已干的考卷小心地卷起,塞了过去。
张诚一把抢过,如获至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