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岸线文学

海岸线文学>老子提出的主张是什么 > 第二章 清净无为 修心的最高境界(第4页)

第二章 清净无为 修心的最高境界(第4页)

有的人对生命有太多的苛求,弄得自己生活在筋疲力尽之中,从没体味过幸福和欣慰的滋味,生命也因此局促匆忙,忧虑和恐惧时常

少则得,多则惑,不要对生命苛求太多

伴随,一辈子实在是糟糕至极。需知月圆月亏皆有定数,岂是人力所能改变的?不如放下,给生命一份从容,给自己一片坦然。

老子的提醒

对于外物的追求和执著,是人生一切痛苦的根源。心恋浮华,不舍喧嚣,终不得心灵的安顿。少则得,多则惑。要想有自己自由的栖居,就不要受拘于外物,这样人才能真正地逍遥。?

冷静稳重不急躁

【原文】

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老子o第二十六章

【译文】

轻率会丧失根基,暴躁则会丧失主宰。

老子认为,处理任何事情,都应冷静观察,谨慎从事,而不应抢先、从众,蛮干妄动。老子曰“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即只要我们自身守静无为,天下就会相安无事。所以,老子才说“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守静是防止轻率的根基,冷静是遏制躁动的主宰。轻举妄动就会给我们的工作带来危害,从而失去根本;不能把持住自己,鲁莽行事,就会导致事业的失败。

老子主张“静”,但并不是绝对地反对“动”,而是要适时而动。老子曰“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只有以达观的心态去顺应事物自身的发展规律,才能以静制动,以不变应万变;只有看准走势,不盲目从众,适时出手,才能动而稳妥,制而有效。

一位老僧坐在路旁,双目紧闭,盘着双腿,两手握在衣襟之下,?

陷入沉思。

突然,他的冥思被打断。打断他的是将军嘶哑而恳求的声音:“老头,告诉我什么是天堂,什么是地狱!”

老僧毫无反应,好像什么也没听到。但渐渐地他睁开双眼,嘴角露出一丝微笑。将军站在旁边,迫不及待,犹如热锅上的蚂蚁。

“你想知道天堂和地狱的秘密?”老僧说道,“你这等粗野之人,手脚沾满污泥,头发蓬乱,胡须肮脏,剑上铁锈斑斑,一看就知道没有好好保管,你这等丑陋的家伙,你娘把你打扮得像个小丑,你还来问我天堂和地狱的秘密?”

将军狠狠地骂了一句。“刷”地拔出剑来,举到老僧头上。他满脸血红,脖子上青筋暴露,就要砍下老僧的人头。

利剑将要落下,老僧忽然轻轻地说道:“这就是地狱。”

霎时,将军惊怪不已,肃然起敬,对眼前这个敢以生命来教导他的老僧充满敬意。他的剑停

在半空,他的眼里喰满了感激的泪水。

“这就是天堂。”老僧说道。

老僧的确能够沉得住气,在自己生命遇到危险时,依然能够平心静气地面对,所以,他制伏了那个不可一世的将军。试想一下,如果老僧沉不住气,与将军争执起来,或者对其不屑一顾,其结果会是怎样呢?

“喜怒通四时,与物有宜而莫知其极。”因为只有看透别人的内心,才能最有针对性地攻其心,而被人看透内心则比被人抓住命根子还要可怕,还要恐怖,犹如被抓住牛鼻子一样陷入被动,只能听命于人,受制于人了。

“世事沧桑心事定,胸中还岳梦中飞”。世界上虽沧桑变化,但我心事已定,无论你怎么变化,我心里有数。的确如此,古今中外,凡是伟人,定有遇事不慌、沉着冷静的特点,也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正确地判断局势,应变局势,取得成就。

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将整个世界拖到了爆发核战争的边缘。苏联在赫鲁晓夫的领导下,开始在古巴装备核导弹,那儿距离美国本土只有90英里。美国总统肯尼迪随即宣布要对古巴实施海上封锁。假如苏联当时接受这一挑战,此次危机很有可能升级为超级大国之间的一场倾巢而出的核战争。肯尼迪计,发生这种情况的概率“介于13%-50%之间”。不过,经过几天的公开表态和秘密谈判,赫鲁晓夫最后还是决定避免正面冲突。

为了挽回赫鲁晓夫的面子,美国作了一些妥协,包括最终从土耳其撤走美国导弹。作为回报,赫鲁晓夫则下令拆除苏联在古巴装备的导弹,并且装运回国。

在这场剑拔弩张、令全世界人的心悬到嗓子眼里的较量中,肯尼

迪以其果断、坚忍以及强大的心力赢得了胜利。

沉住气的心态往往是成功的必要因素。一般来说,人们只要不是处在激怒、疯狂的状况下,都能保持自制并作出正确的决定。健康、正常的情绪,不仅平时给生活带来幸福、稳定、畅快,而且能在大难临头时,帮助你逢凶化吉,转危为安。

守静是防止轻率的根基,冷静是遏制躁动的主宰。轻举妄动会给工作带来危害,从而失去根本;不能把持住自己,鲁莽行事,就会导致事业的失败。自身守静无为,就会相安无事。

清静心无敌

【原文】

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老子o第四十五章

【译文】

运动能承受寒冷,入静能承受炎热,清静无为才可以作为治天下的准则。

道家很注重“清”与“虚”两个字。“清”是形容那个境界,而“虚”则是象征那个境界的空灵,二者其实是一回事。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