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岸线文学

海岸线文学>老子提出的主张是什么 > 第二章 清净无为 修心的最高境界(第5页)

第二章 清净无为 修心的最高境界(第5页)

老子说:“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就是说,那万物尽管繁杂,但最后还是各自复归本性,顺应其赖以生存的“道”。复归本性,复归、顺应其赖以生存的“道”,便可以平和虚静。能够平和虚静,便可以说是依从了天道客观法则的命令,恢复了天赋的本然。而这种顺应客观自然,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普遍常规。能够认识到这种万变不离其宗是事物演化的常规,可谓是明智。

《大学》中说“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里的定、静、安、虑、得就是训练和要求一个人遇事宜心平,做事宜气和。一个平心静气的人由于思考得周详,做事当然不会盲目乱撞,避免不知所做为何的现象出现。一个心浮气躁的人由于不

能深思熟虑,往往会使所进行的事功败垂成。所以必须磨炼“智欲圆而行欲方,胆欲大而心欲细”的修养工夫。

在战争中,清净沉静的一方就能战胜轻浮狂躁的一方;在气候中,寒冷清凉能够战胜闷热火燥;生活中,“清”“虚”心静的一方可以战胜火气攻心的对手。

一位气质极好、一看就属白领阶层的青年女子报名参加一次电影女主角的海选。报考当时,慧眼识珠的导演挑来挑去,最后只剩下两位候选人。其中一位女子,论外形和气质,非她莫属。然而她脸上几颗隐瞒不了的青春痘造成了导演的犹豫。导演虽然有些犹豫,但还是偏向于她的。不巧这时外界又传出了她与导演有染的流言。一贯无瑕的她一赌气,退出了竞争。

10年来,她远离机会频频可以尽展才华的演艺界,成了一名普通的白领。偏离了自己真正的轨道,从事着不真心喜欢的职业,其中郁积的遗憾和委屈又岂是一口气能赌掉的?

显然,这位女子还没有达到老子所说的“清静为天下正”的境界。想一下,只要自己立得正,外来的评价和蜚语又怎能伤害到自己呢?正所谓“身正不怕影子歪”,只要心静,就能保持自己的本色,得出正确的判断。

一个人的心处于绝对安静时,便可以从容思考各种疑难,从容应对多方杂务。我们如果遇到很棘手很困难的事情不妨试试:脑子不能有太多的杂念,而且要有意识地去排斥各种诱惑、干扰,心思尽可能单纯专一,时常保持一种宁静如水的心态。

以静识物、以静观心,是人们认识真理和自我修养的基本方法。所以古人很早就倡导要在宁静中思考问题,从而透过表象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平和的心态,拒绝急躁,才能使我们避免误事;而遇到挫折和困难的时候,依靠平和的心态才能找到解

决问题的方法,避免灰心失望、消极被动、丧失信心。

许多人脾气暴躁、性子急,所以做事的时候不能准确拿捏力度、不能很好地掌握分寸。比如说话的时候爱发火,甚至出语伤人;做事的时候不能和别人搞好团结,结果容易把事情搞砸。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拥有一颗平“静”的心是为人通达、妥善处理各种事务的基本要求。

生活有目标有追求。为了实现自己制定的人生目标,坚定不移而义无反顾,尽弃这山望着那山高的浮躁之心,不追求缥缈无定不切实际的幻想。无杂念邪念,在声色犬马的诱惑下,不因自己的一念之差而饮恨终身。这是性静。

遭事业不顺、恋爱受挫、家庭纠葛等等这些令人头疼的失败失意之事,能以一个良好的心态去面对,不焦躁,不烦躁。保持内心的平静,情绪稳定,设法寻找解决问题、化解矛盾的方法。这是意静。

即使在极为愤怒的情况下,发作之时,能有理有节,及时让自己平静下来。行事不急躁、不毛躁、不鲁莽,不急于求成,压住阵脚,稳扎稳打,努力思考并实施最佳策略而制胜。这是行静。

静,不是对令人深恶痛绝的事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当拍案时则拍案,但拍案前要冷静思考一下,是为他人还是为自己,为正义还是为面子,为指责恶行还是为自己辩解。

此时之静,当为不冲动,设法寻找能够取胜的最佳策略。不是那种“喜怒不形于色”的矜持,也不是那种深藏不露的城府。

老子的提醒

一个人的心处于绝对安静时,便可以从容思考各种疑难,从容应对多方杂务。做人做事,脑子不能有太多的杂念,要有意识地排斥各种诱惑、干扰,心境尽可能单纯专一,宁静如水。

J

安若止水,知足常乐

【原文】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老子o第四十六章【译文】

最大的灾祸就是不知足,最大的灾难就是贪得无厌。所以知道到什么地方该满足的人才能得到满足。

老子认为,人不应该总处于奔波劳碌之中,应适可而止。知足者常乐,知足便不作非分之想,知足便不好高鸯远,知足便安若止水、气静心平。知足便不贪婪、不奢求、不豪夺巧取。知足者温饱不虑便是幸事;知足者无病无灾便是福泽。

《庄子o齐物论》中说:“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这其中的玄机,就靠自己去参悟了。过分的贪取、无理的要求,只是徒然带给自己烦恼而已,在日日夜夜的焦虑企盼中,还没有尝到快乐之前,已饱受痛苦煎熬了。

因此古人说“养心莫善于寡欲”。我们如果能够把握住自己的心,驾驭好自己的欲望,不贪得、不觊觎,做到寡欲无求,役物而不为物役,生活上自然能够知足常乐,随遇而安了。

知足常乐,可以说为每个中国人所熟知,但在现实中又有几人能

做到这一点呢?许多人聪明,但却不知足,贪心过重,为外物所役使,终日奔波于名利场中,抑郁沉闷,难以享受人生之乐。

有个青年人常为自己的贫穷而牢骚满腹。

“你具有如此丰富的财富,为什么还发牢骚?”一位智者问他。

“财富它到底在哪里?”青年人急切地问。

“你的一双眼睛,只要能给我你的一双眼睛,我就可以把你想得到的东西都给你。”

“不,我不能失去眼睛!”青年人回答。

“好,那么,让我要你的一双手吧!对此,我用一袋黄金作为补偿。”智者又说。

“不,我也不能失去双手。”青年人焦急地说。

“既然有一双眼睛,你就可以学习,有一双手,你就可以劳动。现在,你自己看到了吧,你有多么丰富的财富啊!”智者微笑着说道。

我们来到这世上时,本来就是赤条条的,一无所有,是上苍赋予了我们生命、亲友以及思想和财物等,上苍待我们何厚?使我们拥有了这么多,又占据了这么多。可是我们却从来也没有满足过,依然在祈求着上苍为我们降下更多的甘霖。

如果你想获得什么不妨看看自己拥有什么,生活中如能降低一些标准,退一步想一想,就能知足常乐。人应该体会到自己本来就是无所欠缺的,这就是最大的富有了。然而,生活不可能也不会按照我们的需求来十足地供应我们,于是,我们便失望了,我们便不满了。

老子说:“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就是告诫人们要知足,知道满足就不会受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遭遇不幸。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