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岸线文学

海岸线文学>锦衣天下人物简介 > 第263章 制度改革(第1页)

第263章 制度改革(第1页)

北镇抚司的变革,并未因外部的狂风暴雨而停滞。萧彻深知,若要真正站稳脚跟,赢得那微弱的“圣眷”甚至民心,仅靠权谋斗争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让这座冰冷的暴力机器,从内而外,散发出一种截然不同的气息。

他选择的最锋利、也最艰难的突破口,便是诏狱。

那一日,萧彻带着裴九霄、雷震以及几位新招募的、精通律法的年轻吏员,径直走入了诏狱深处。

阴冷、潮湿、血腥与绝望的气息扑面而来,瞬间勾起了萧彻记忆最深处的痛苦与暴戾。他断臂处的旧伤仿佛都在隐隐作痛。但他面色平静,步伐沉稳。

狱卒们看到这位新上任的独臂指挥使亲临,纷纷躬身,眼神却复杂无比,带着敬畏、疑惑,还有一丝不易察觉的恐惧和抵触。

萧彻没有看他们,他的目光扫过两侧阴暗的牢房,里面关押着形形色色的囚犯,有的目光呆滞,有的充满仇恨,有的则在看到这群陌生的上官时,露出了惊惶之色。

在诏狱最深处那间布满各种恐怖刑具的刑房里,萧彻停下了脚步。烙铁、夹棍、皮鞭、水桶…每一件都沾染着暗褐色的血痂,散发着死亡的味道。

“把这些,”萧彻的声音在空旷的刑房里响起,带着不容置疑的冷硬,“全部登记造册,然后…封存。”

身后众人都是一愣。连裴九霄都微微侧目。

“大人…这…”一名老资格的狱卒头目忍不住开口,声音干涩,“这些都是…审问必备的家伙什儿…没了这些,那些硬骨头怎么会开口?”

“用脑子,用证据。”萧彻转过身,目光如冰刃般扫过那狱卒头目,“从今日起,北镇抚司诏狱,禁用一切酷刑。审问需有两名以上书吏在场记录,全程笔录,画押存证。定罪,不再依仗口供,而以物证、书证、人证构成的完整证据链为准。”

他顿了顿,加重了语气:“若证据不足,即便他亲口承认,也不得定罪。若证据确凿,即便他死不开口,照样依律论处。此令,即刻执行,违者…以枉法论处!”

一番话,如同惊雷,炸响在死寂的刑房中。

狱卒们面面相觑,脸上写满了难以置信和荒谬感。不用刑?那还怎么办案?这简直是自废武功!那几个年轻吏员则眼中放光,激动得几乎要颤抖。

阻力,可想而知。

命令颁布初期,诏狱几乎陷入了半瘫痪状态。习惯了粗暴手段的狱卒和审讯官们无所适从,面对犯人或沉默或狡辩,显得笨拙而效率低下。积压的案子越来越多。

北镇抚司内部怨声载道。暗地里,“独臂书生”、“妇人之仁”的嘲讽不绝于耳。甚至有人故意消极怠工,将一些棘手的案子推给那些主张“依法办案”的年轻吏员,等着看笑话。

外部,曹吉祥的党羽更是抓住这一点大做文章,讥讽北镇抚司“无能”、“纵容罪犯”,各种压力纷至沓来。

就连雷震都有些动摇,私下对裴九霄道:“先生,这…是不是太急了点?没了手段,兄弟们确实难办事。”

裴九霄虽身体虚弱,眼神却清亮:“雷兄,你觉得,是以前那种屈打成招、制造无数冤狱的方式,真的替朝廷办了多少‘好事’?还是养肥了曹吉祥那样的蛀虫,败光了锦衣卫最后一点名声?”

雷震沉默了。

萧彻顶住了所有压力。他亲自坐镇诏狱,旁听重大案件的审讯。当审讯官面对狡猾的犯人无计可施时,他会冷冷地点出对方供词中的逻辑漏洞,或者指示调查方向:“他声称案发时在家中,去查左邻右舍的证词,核对更夫记录。”“赃物销往何处?顺着当铺和黑市的线摸下去。”

他要求每一次外出取证,都必须有详细记录和见证人。每一次询问人证,都必须保障其基本权利,严禁威逼恐吓。

过程繁琐,进展缓慢。初期,确实闹了不少笑话,也放跑了一些可能确实有罪却因证据不足而无法定案的狡猾之徒。

但变化,也在一点点发生。

一个月后,一桩原本被认定为“铁案”的盗窃官银案,在年轻吏员反复核查证据链时,发现了重大疑点——关键证人的证词前后矛盾,且与物证对不上。深入追查后,竟发现是仓库守吏监守自盗,勾结东厂番役栽赃陷害一名不肯行贿的商人!

案子水落石出,真凶伏法,蒙冤者获释。当那名商人哭着走出诏狱时,对着北镇抚司的大门连连磕头。

此事虽小,却在京城底层引起了不小的震动。

随后,又一桩牵扯到东厂某位档头的强占民田案,北镇抚司没有动刑,而是派出大量人手,实地勘测田亩,走访了数十户佃农,取得了密密麻麻的证词和地契文书,形成了无可辩驳的证据链,硬生生将那档头扳倒!虽然最终因曹吉祥插手,那档头未能重判,但民田被归还,百姓的怨气得到了疏解。

效率,确实慢了。但冤案错案率,直线下降。每一起定罪的案子,都经得起反复推敲。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