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第17章第一桶金到手
唐宋时和明朝前、中期,中国的金银兑换比例为一比五到一比六,到明朝后期和清朝时,因外国白银大量流入中国,中国的金银比例降到了一比十左右。
看到汪家已经把钱准备好了,夏华也不藏着掖着了,他打开带来的一个小木箱,从里面取出一个碗口粗、约十厘米高、黑乎乎的圆柱体。
汪书沐立刻瞪大眼,起身上前:“夏公子,这是何物?”
夏华一本正经地介绍着他的“发明”:“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柴排在第一位。汪公子,此物的原料是煤,也就是石炭,经过我用独家秘方加工后形成了此物,名叫蜂窝煤。”
“蜂窝煤?”汪书沐急切而仔细地观察着这在后世满大街都是的平民燃料。
古人烧火的燃料主要是秸秆、木柴、用木柴加工成的木炭,还有制作原理跟木炭一样的竹炭等,至于石炭也就是煤炭,古人虽然早就发现了它,也用它烧火,但主要用于冶铁炼钢,在民间并没有大规模地普及开,因为煤炭燃烧麻烦,又因为它是一块一块、一坨一坨的所以难以充分燃烧,不充分燃烧会浓烟滚滚,把它敲碎了烧又会煤灰飞扬,老百姓怎么用它烧火?
这几种主要燃料里,木炭竹炭价钱较贵,普遍老百姓用不起,煤炭便宜但难烧,老百姓只能烧秸秆和木柴,所以中国古代很多城市周边的山上都是光秃秃的,树都被砍光当柴火了。
蜂窝煤的诞生一下子解决了煤炭难烧的大问题,它是在后世被发明的,到底是谁发明的说不清楚,有说法是日本人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步发明出来的,后在五十年代被一位名叫郭文德的中国人加以改进,从此定型得到全面普及。
蜂窝煤的制作工艺难不难?简单得很,先开采天然的煤炭,捣碎碾成粉末,然后跟黄土按照煤粉七、黄土三的比例均匀混合,再加水,像和面一样反复搅拌踩踏,直至能固定成型,接下来用模具将其塑型,最后晒干,OK,大功告成。
身为重生者或穿越者,第一必须记住肥皂的做法,第二要记住蜂窝煤的做法,这两大“发明”足以在古代成为金山银海的财富密码。
“好东西!好东西!”听完夏华的详细讲解,汪书沐连连点头,眼睛也越来越亮,心头激动不已,掌握了蜂窝煤的制作“秘方”,汪家便能以低价大量收购煤炭,然后做成蜂窝煤卖给千家万户,绝对能发大财。
为了让汪书沐心服口服,夏华主动提出现场做实验,先把蜂窝煤放在燃烧的木炭上引燃,再把被点燃的蜂窝煤单独放在一个火盆里,只见蜂窝煤一直缓慢而稳定地燃烧着,火力充沛,并且基本上没有产生飘舞乱飞的烟灰。
“夏公子!”汪书沐彻底地服了,他用心悦诚服的眼神看向夏华,“我对你真是佩服得五体投地!又是肥皂香皂又是这个蜂窝煤,夏公子,你真是奇才呀!”
夏华笑道:“这个金点子值一百万两吧?”
汪书沐点头:“值。”
夏华做出一个请的手势:“那我们签契据吧!”
十几分钟后,随着汪书沐和夏华在一式两份的契据上签字按手印,汪家得到了夏华的“蜂窝煤制作秘方”,房间里的四万八千两黄金和五十二万两白银也正式属于夏华了。
“有钱了!老子终于有钱了!”夏华在心里仰天长啸。
跟夏华的满面红光相比,汪书沐的脸色则有些古怪,他看着夏华给他的“蜂窝煤秘方”,眼角和嘴角一起抽了抽:煤粉加黄土,就这么简单?
没办法,白纸黑字的契据已经签了,双方都要按合同办事,夏华必须不向汪家以外的人透露“蜂窝煤秘方”,汪家也不能反悔,否则,夏华转身就把“秘方”告诉汪家的生意对头,汪家就没法抢占和垄断蜂窝煤市场了,那么一来,对双方都不好。
钱已到手,夏华抬起屁股准备走,但汪书沐留住了他,邀他再喝一会儿茶,夏华想了想,同意了,重新坐下。
两人都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汪书沐旁敲侧击地试探夏华还有什么金点子,打算卖给哪家,能不能“顺便”也卖给汪家,夏华没心思跟汪书沐拐弯抹角说废话,在打了一会儿的哈哈后,他转入正题:“汪公子,你应该已经知道,我是从北方逃难来扬州的。”
汪书沐嗯了一声。
夏华看着汪书沐:“汪公子,北方大地已尽陷于流寇之手,京师崩天巨变,鞑虏也全面入关了,这些,相信你应该也知道。”
汪书沐再次嗯了一声,他面露疑惑:“夏公子,你为何突然提起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