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岸线文学

海岸线文学>暴君靠嘴甜续命txt > 第137章 谁家娃娃不喊姜娘子(第2页)

第137章 谁家娃娃不喊姜娘子(第2页)

“大司成,”她声音低沉,一如往常般克制,却又透出罕见的焦灼,“孩童心智未开,强行灌输这些实务,恐怕过犹不及,难以消化。他们连字都认不全,如何理解轮作与水利?”

我没有与她辩论。当夜,我带她走进了幼蒙科的学舍。

夜已深,学舍里却灯火通明,数十盏陶豆燃着兽脂,火光摇曳,将墙壁上的影子拉得忽长忽短,宛如群舞的精灵。

没有夫子监督,孩子们却毫无睡意。

我与墨鸢悄立窗外,眼前的景象让她那双总是平静无波的眸子,一点点睁大。

东边角落,几个七八岁的孩童正围着一个巨大的沙盘,用小木棍画着歪歪扭扭的方格。

沙粒在指尖摩擦发出细碎声响,他们一边念着口诀:“薯、粟、豆,三年轮一遍,土地不累也不倦!”一边用不同颜色的小石子在沙盘上摆放,模拟着作物轮换。

西边,另一组孩子则用陶土捏成的模型,搭建着一个简易的“郑国渠分水闸”。

他们争执的声音此起彼伏,拍打桌面的“啪啪”声夹杂着水流声的模仿:“这儿要先放!不然南田旱死啦!”

最让我心头一动的,是墙角最不起眼的那个位置。

一个双目失明的孩子,由他的兄长扶着,正用他那双瘦弱的小手,在一块立体的地势模型上缓缓摸索。

那是我命人依墨家“地形机图”改良而成的关中地势沙盘,山脊沟壑皆以硬蜡塑形,触之有棱有角。

“哥哥,这里,”他轻声说,指尖停在一处缓坡,“渭南坡缓,水流得慢,适合种火薯。陇西这边又高又冷,冬天得盖上厚厚的草……”

他说话时,手指微微颤抖,却异常坚定,仿佛大地的秘密正顺着指尖流入心间。

墨鸢久久地沉默着,风灯的光晕在她脸上明明灭灭。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许久,她才转过头,对着我,一字一顿地说道:“我明白了。他们不是在学,他们是在活。这些知识,就是他们活下去的希望。”

风波并未就此平息。

昨闻丞相府派人查问幼蒙科教材,似有异议。

果然,数日后深夜,李斯踏着更鼓而来。

他递来的不是寻常竹简,而是裹着黑帛的铜管——那是只有军国急务才用的密递。

“大司成,你这幼蒙科,怕是要捅出大篓子了。”他压低声音,“宗正卿的长孙,那个被老头子视为命根子的嫡孙,居然化名‘李小禾’,混进了你的学堂!”

我接过铜管,指尖触及冰凉金属,嘴角却噙起一抹笑意:“丞相莫慌。让他学,我不仅不赶他走,还要让轲生多关照他。学得越深,他回去说得才越真。”

果然,不出半月,新的密报就送到了我的案头。

宗正卿府上的仆从说,那位小公子自入学后,夜夜缠着祖父给他讲“姜娘子十二策”,尤其对那条“连坐防谣法”情有独钟。

昨夜,老宗正卿又在家中抱怨雾盘是“妖术秽物”,那少年竟一本正经地对他祖父说:“爷爷,你可别再说了!按轲生老师教的,你这叫散布谣言,动摇国本。我要是去巡行院举报你,不仅能得十两金的赏钱,还能在学宫记一大功呢!”

据说,老宗正卿当场气得胡子乱颤,却半天说不出一句话来。

李斯听完我的转述,端着茶盏的手微微一抖,茶汤漾出一圈涟漪,映着他满脸复杂的神色:“教化之刃,竟锋利至此。杀人诛心,莫过于此啊。”

最关键的一步,还是嬴政。

我终于鼓起勇气,在一次奏对时低声启奏:“陛下若愿亲见新政之果,请容臣斗胆,请您一观幼童之课。”

嬴政沉默良久,只道:“明日午时,我不带仪仗。”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