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又叫“成丁”,中国传统的成年礼,为男子冠礼,女子笄礼。囿于男尊女卑的偏见,古人在言及成年仪礼时,一般只称“冠礼”。冠礼素为儒者所重,在儒教人的一生要经历“冠礼、婚礼、丧礼、祭礼”,冠礼就是四礼之一,可见古人对其重视程度。
冠礼择吉日
《礼记
曲礼》说“男子二十冠而字”,先民以男子20岁、女子16岁为成人的年龄门槛。
由《仪礼》、《礼记》等古代经典对冠礼、笄礼的记述可知,古时行冠礼,要先
144
◆玉冠
通过卜筮来选择吉日,选择实行冠礼的嘉宾。见于《礼记
冠义》:“古者冠礼,筮日筮宾,所以敬冠事。”
关于行冠礼的月份,根据史料记载分析,自周至汉,公侯贵族举行冠礼没有常月;两汉时以正月行冠礼为多。而行冠礼的日子主要有甲子、甲寅、丙子、壬子、己酉等日。
成年祭神灵
俗信,儿童从初生至成年以前,不仅为父母长辈所抚养照护,而且还受到有关神灵,如临水夫人、观音菩萨、妈祖、祖宗、床母、注生娘娘或七娘妈等的保佑与庇护,一旦成年,这种保佑和庇护就结束了。因此,成年者首要之事就是祭拜神灵,感谢其多年护佑的恩典,同时祈求往后继续赐福。
如闽南地区崇信七娘妈者,有孩子及成年之龄,便要于当年农历七月初七“七娘妈生”之日,举行隆重的“七夕祭”:用纸扎糊成一座“七娘妈亭”,置备丰厚祭品,按一定仪式供拜,然后将此亭焚化奉献给七娘妈。在长乐,孩子成年,家长须于当年的八月十五或十六日,在厅堂桌上摆设十碗菜,一只公鸡,烧纸钱以祭祀祖宗。
冠礼送祝福
古时行冠礼,提前沐浴斋戒大都是不可或缺的环节。冠礼前的沐浴,原则上,每个参礼及观礼者都应做好,尤其是冠者、主人、正宾、赞者、有司等主礼人员,重点是冠者和正宾。冠者沐浴更衣,可表达对成长的期待、对神圣仪礼的敬畏,正宾神清气爽举止得当,可体现对主人盛情邀请的尊敬和感谢、对冠者成年庄严时刻的尊重。
古时冠礼须用三种不同的帽加三次方毕,加冠同时还要颂读赞语和祝福之类的贺词。加冠后由宾为受礼者起一个“字”,《礼记
曲礼上》谓:“男子二十,冠而字”,《疏》加以解释,“人年二十,有为人父之道,朋友等类,不可复呼其名,故冠而加字”。原先的名只有父母长辈们可呼唤。冠礼当日还要蒸制“上头糕”分赠亲朋邻里,还要设宴招待宾客,家人及亲友也须具礼为之庆贺。
女子笄礼一般由母亲加笄,出席仪式者多为女宾,仪式较男子成年礼为简。女子成年礼后,除书香门第女子外,一般不起字。吴江有些地方多将“及笄礼”选在七月初七日“乞巧节”举行,一是希望有织女之巧,二是希望找到如意郎君。
并不是人的每一个生日都可以称作“寿”,按照中国民间传统习俗,人进入到五十岁以后才开始举行“寿礼”。古时关于寿诞还有很多美称,如60岁花甲,77岁称喜寿等,其中蕴含对祝寿之人长寿的祝福。
幼、少、青、壮年的生日礼仪,叫做“过生日”,而不能叫做“祝寿”,俗以为这样叫是会“折寿”、“短命”的。那么,在什么年龄“过生日”才能叫“祝寿”呢?中国民间传统习俗,祝寿活动一般都要到五十岁以后才开始举行,越到老年,祝寿活动的仪式也越是隆重。尤其是六十、七十、八十等整十岁生日,几乎每个家庭都要举办具有浓重喜庆色彩的庆祝活动。
特定年龄称谓
古人将做寿分为每十年一个年龄段。如六十岁、七十岁、八十岁、九十岁,到了这个
148
◆“寿”字剪纸
年龄段就要大办,并且,每个年龄段又都有特定的年龄称谓。
男人五十岁被称作“天命之年”或“知命之年”。源自《论语
为政》:“……五十而知天命……”这个知命就是孔子所说的,作为君子建立了一个自循环的系统,他内心会有一种淡定的力量去对抗外界,这就是知命。传统习俗中,此时就可以开始祝寿了。
六十岁被称为“花甲之年”、“耳顺之年”。“花甲”一词源于古代用天干地支计算年龄的方法。天干、地支搭配循环60次,正好是一个轮回,也就是一个甲子。一个人活到60岁也就过完了一个甲子,相当于完成了天地宇宙人生的一个完整周期,在开始一个新的生命周期时庆寿,不仅含有“生的延续”的意味,还有祈福、祝愿的含义。六十岁又称“耳顺之年”,是来自孔子“六十而耳顺”的说法。“顺,不逆也。耳闻其言则知其微旨而不逆也。”也就是说,人到六十,能明察分辨,听得进各种不同的言辞,为人处世到了相当圆熟的时期。
人进入七十岁也就是步入古稀之年。“古稀”一词源于唐代诗人杜甫《曲江三首》中的“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世间普遍认为七十岁是人生一道高高的门槛,能活过七十岁的人少之又少,所以人们称七十为“占稀之年”,庆七十大寿要比六十大寿还要隆重、热烈。
耄耋之年指八九十岁的高龄老人。《礼记
曲礼上》载:“八十、九十日耄。”祝寿还要隆重。
期颐指人满百岁,“期颐”一词源于《礼记》:“百年日期颐”。颐,就是养的意思。苏轼《次韵子由三首》中有“到处不妨闲卜筑,流年自可数期颐”的诗句。百岁以上的寿星,也有以“天年”作喻的,意思是上天赐予的高寿。
祝寿的称呼
此外,关于祝寿的称呼,民间还有喜寿、米寿、白寿、茶寿四个专门的称呼。这四个称呼的由来,皆与汉字有关。
七十七岁称“喜寿”。因为“喜”字的草体字犹如“七十七”三个字组成。因此有人望字生义,便把七十七岁称为“喜寿”。
八十八岁称“米寿”。因为“米”字本身便是“八十八”三个字组成的。我们可以把“米”字拆开来看:上面两点像个倒写的“八”字,中间是个“十”字,下面又是个“八”字,合起来正好是八十八。
九十九岁称“白寿”。因为“白”字是“百”字缺“一”,百缺一正好是九十九。
一百零八岁称“茶寿”。因为“茶”字是双“十”构成的草字头,即二十;中部是“八”,下部是“木”,即由“十”和“八”构成“十八”。草字头的“二十”再加上下部的“八十八”,一共是一百零八。因此祝寿送茶即表示长寿,成了不少民族的民间习俗。用茶祝寿,不仅有享尽天年的祝愿,而且茶能防病养生,对长寿也有作用,这样就含有了两层意思。
健康长寿、幸福吉祥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永恒不变的追求和向往。无论帝王将相还是平民百姓,无一不祈盼自己能够“长命百岁”,“寿比南山”。因此,中国人在选择祝寿的时间上常常表现出浓厚而神秘的择吉色彩。
中国人的祝寿行为,是与生命观念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