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岸线文学

海岸线文学>三国时期的官学教育 > 第二章 人才管理 努力创建高效人才团队(第6页)

第二章 人才管理 努力创建高效人才团队(第6页)

在现代社会中,小材大用的现象也很普遍。论资排辈、任人唯亲等观念经常在一些人头脑中作怪,有些管理者缺乏对下属的了解,仅凭片面印象用人。于是,一些无德、无才、无智、无勇的庸人时或被推上重要岗位,滥竽充数,贻误了事业。

曾经盛极一时的美国王安电脑公司也出现了倒闭的惨局。造成这一局面的首要原因就是用人不当——小材大用。1986年,由于身体状况欠佳和受浓重的“传子”意识影响,王安将公司交给了自己的儿子王列执掌。尽管王安深知王列才能平庸,但还是希望他的儿子在锻炼中成长起来。当36岁的王列首次以主席身份主持董事局会议时,他根本不知道公司发生了什么事情。此时公司已经出现财政危机,而他还大谈如何改进管理,令董事局对他大失信心。数名多年追随王安的老职员也因此而辞职,使公司组织元气大伤。两年之后,公司财政状况越来越恶化,出现了严重的亏损,成为王安电脑公司走向衰败的转折点。

(3)用人所短

讲“能质”,就是指人才能力的不同素质类型,切忌错用。诸葛亮一出祁山失败,在于错用了马谡守街亭。马谡追随诸葛亮多年,为他出过不少好主意,虽然是个好参谋,但却不是一个独当一面的将才。诸葛亮偏偏在关键时刻让他去守街亭,失败是不足为怪的。

台湾总源沙拉油公司就是因错用人才而造成了巨大损失,总源公司是台湾最大的食用油加工企业。公司所有人陈书友为了使企业管理现代化,决定将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于1973年聘请日本人中川担任公司总经理,授予其经营管理的全权,自己只担任董事长。40多岁的中川在大学时是学化学专业的,此人并不是帅才,掌管基层部门尚有能力,担任这么大公司的经理实难称职。加之中日文化和经济差异,他能管理日本的企业,但不能很好地管理台湾的企业。中川一上任,就照搬了日本的管理模式,搞乱了企业原有的章法,第一年就出现亏损。陈书友本着“用人不疑”的原则,只当交了学费。第二年又赔钱,陈书友又视为企业经营转型期的必然现象。到了第三年企业经营无起色,陈书友一调查,发现公司纪律松弛、账目不清,总共亏损1。2亿元台币,给总源公司带来巨大的损失。

能级、能质与岗位要求对应的原则,从理论上讲并不艰深难懂,但操作起来确也不是轻而易举的。为力求避免大材小用,小材大用和用人所短等现象发生,在选人用人时,应注意以下两点:

(1)对人才的能级、能质作客观的、综合的考察

衡量一个人才是否堪当重任,不能戴着有色眼镜,也不能依据一时的、片面的印象。有些企业和部门不惜金钱和时间,精心设计了一套程序,用于对人才进行全面、客观的记录、测试和考核。有的学者提出,在了解人才系统中各个层次、各个岗位对人才能级、能质的需求之后,要想做到量才适用,就应给予测试对象一个机会,看其是喜欢解决难题还是喜欢解决容易的问题,从中了解测试对象的智慧、信心、经验及才能和与人相处的方法。这样做可以节省时间和资金。

(2)人才的能级、能质与岗位是动态对应的

因为人才的情况在变化。要允许人才流动,能上能下。此外,要使岗位能级要求略高于人才的能级水平,这样才具有挑战性,催人奋进,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潜能,促进人才的成长。

【点评】

能人和庸人的区别并不是泾渭分明,关键在你是怎么用。要做到知人善任,人尽其才,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怎样才能既不浪费人才,也不委屈人才呢?主要在于是否能把握好人才,是不是真正地了解他们。

第八节用人不疑信任下属

——【有感于“刘先主遗诏托孤”]

你信任人,人才对你真实,以伟人的风度待人,人才表现出伟人的风度。

——爱迪生

诸葛亮被刘备请出茅庐时,年仅27岁,刘备对他以师礼相待。关羽、张飞的年辈长于诸葛亮,追随刘备多年,劳苦功高,两人对刘备如此重视诸葛亮,很不理解,说:“孔明年幼,有甚才学?兄长待之太过,又未见他真实效验。”刘备却说:“吾得孔明,犹鱼之得水也。”刘备对诸葛亮如此重视,当然不是没有根据的,他在隆中对策中已经觉察到了诸葛亮的经天纬地之才,因此才给予他以极大的信任和权力。正因为这样,诸葛亮才得心应手地指挥全军人马,慑服居功自傲的关羽、张飞,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卓越才能。

刘备信任诸葛亮是始终不渝的,直到他生命的最后关头。彝陵之战后,刘备病危于白帝城。临终时把儿子刘禅托付给诸葛亮,让刘禅对诸葛亮“以父事之”。刘备还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定人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封建帝王对臣下说

出这样的肺腑之言,在中国历史上是罕见的,既说明刘备是以大局为重的贤明君主,也说明他对诸葛亮的信任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对刘备的知遇之恩,诸葛亮刻骨铭心,在辅佐后主刘禅的生涯中,倾心竭力,无私奉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蜀国后期的生存和发展耗尽了毕生的精力。

现在,国外一些企业非常强调“面向人,重视人”的管理。这种管理的关键是对下属的信任。人性有其共同的特点,就是希望使自己成为重要的人物,得到组织的承认和重视。基于这一点,在管理中充分地信任下属,使之时时处处感觉到自己在受上司的重视,无疑是对下属的激励和鞭策。美国坦登计算机公司董事长詹姆斯?特雷比格说过:“我们的出发点是,雇员都是成人,不是孩子。”可以说,信任就是力量,信任会给事业带来巨大的成功。

用人不疑,信任下属,有很多好处:

信任可以增强下属的责任感。作为管理者,只有对下属宛分地信任,以信任感激励下属的使命感,下属才能更加自觉地认识到自己工作的重要性,才能在工作中尽职尽责。白帝城托孤,诸葛亮深深地感到刘备对自己非同一般的信任,同时,也深感责任的重大。因此,“夙夜忧虑,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在履行治国治军的职责时,一丝不苟,严肃认真,兢兢业业。

信任可以增强下属的主动进取精神。《寻求优势》一书中有这样一句话:“实际上,没有什么东西比感到人们需要自己更能激发热情。”信任就意味着放权,管理者因信任下属,也就敢于放权,下属得到了工作的主动权,就能放开手脚,积极大胆地进行工作,有所发明,有所创造。孙权任陆逊为大都督,取佩剑给陆逊说:“如有不听号令者先斩后奏。”并大胆地放权,"闻以内,孤主之;闻以外,将军制之。”陆逊主动进取,创造性地工作,取得了彝陵之战的全面胜利。

信任可以使人才脱颖而出。人才的成长不仅在于他内在的素质,也依赖于外在的条件,“时势造英雄”这句话充分说明了环境条件在人才成长中的重要性。下属一旦受到上司的信任,就会产生一种自我表现的强烈欲望,充分调动自身的潜能,把工作干得好上加好,以赢得上司更大的信任。因此,选拔与重用是加速人才成长的重要途径。如果刘备不是对诸葛亮大胆放手,充分信任,诸葛亮也不会创造出博望烧屯、白河用水、智取三郡、以法治蜀等种种赫赫事迹,而成为名垂千古的政治家、军事家。

信任可以留住人才。组织与组织之间的人员流动是正常的和不可避免的,但人才的流失,对组织是有害的。信任是管理者的良好品格,会像磁石一样吸引住人才;猜忌、多疑则是一种病态心理,最容易导致人才的流失。袁绍的猜忌、多疑导致众叛亲离,刘备的信任导致周瑜拉诸葛亮归吴枉费心机。充分信任下属的管理者,无疑地也会被下属所信任,并能给人以纯朴敦厚,可亲可敬的感觉。凡事从大处着眼,对下属不斤斤计较,尊重下属,下属才能全力以赴为组织效力。在长坂坡,赵云深入重围去寻找失散了的甘糜二夫人和阿斗,糜芳不明真相,报称赵云反投曹操去了,但刘备深信赵云不会投降曹操:“子龙是我故交,安肯反乎?”张飞说:“他今见我等势穷力尽,或者反投曹操,以图富贵耳。”刘备说:"子龙从我于患难,心如铁石,非富贵所能动摇也。”不出所料,赵云冲锋陷阵,杀出重围,血染征袍,救出阿斗。如果刘备从前就对赵云疑神疑鬼,赵云说不定早就投了敌。彝陵之战,蜀军大兵压境,诸葛瑾受孙权之命,到刘备军中求和。张昭对孙权说:“诸葛子瑜知蜀兵势大,故假以请和为辞,欲背吴入蜀。此去必不回矣。”孙权有知人之明:“孤与子瑜,有生死不易之盟;孤不负子瑜,子瑜亦不负孤。昔子瑜在柴桑时,引明来吴,孤欲使子瑜留之。子瑜曰:弟已事玄德,义无二心;弟之不留,犹瑾之不往。‘其言足贯神明。今日岂肯降蜀乎?孤与子瑜可谓神交,非外言所得间也。”如果孙权不充分信任诸葛瑾,拘来他的妻小作人质的话,那会使诸葛瑾作何打算呢?

当然,信任要看对象,不能对什么人都深信不疑。信任是有条件的,这条件可归结为两点:一是下属的德,二是下属的才。

德与才可根据不同的情况有所侧重,也可以根据不同情况对德才的外延作适当调整,但二者不可偏废。多疑固然是管理者的致命弱点,但也不能不加分析地都深信不疑。下属做某件事是否尽职,担任某个职务是否称职,都要深入地进行考察。要实事求是地信,实事求是地疑。当信则信,当疑则疑。刘禅之所以被称为昏君,就是应当信任的,疑而不信;应当怀疑的,信而不疑。诸葛亮四出祁山,战场形势对蜀汉非常有利,但后主刘禅听信谗言,怀疑诸葛亮有异心。中了司马懿的反间计,调诸葛亮回成都,失去了一次进攻中原的良机。姜维六伐中原,刘禅又犯了同样的错误。从刘禅身上,我们还可以得到管理者应当兼信而不偏信的启示。诸葛亮死后,刘禅最信任的是曲意奉迎的宦官,而把正直无私的文官武将排斥在信任的圈子之外。于是贤人渐退,小人日进。纲纪废弛,朝政日非,过了40多年的昏庸生活后,终于亡国。

演义中几乎所有的上级信任下属的故事,都着眼于统治阶层,大都局限于“信将”。而现代社会面向人、重视人的管理,是信任组织中的全体人员,管理者必须考虑和关心所有组织成员的利益,尊重每一个人,对每个人的努力和价值都应当如实地给予承认。你的下属需要你的信任。

用人不疑是用人的一个重要原则。

当然这个“不疑”是建立在自己择用人才之前的判定、考核的基础上。不用则罢,既用之则信任之。领导只有充分信任部属,大胆放手让其工作,才能使下属产生强烈的责任感和自信心,从而焕发下属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所以说,一旦决定某人担任某一方面的负责人后,信任即是一种有力的激励手段,其作用是强大的。

试想一下,使用别人,又怀疑他,对其不放心,是一种什么局面;试想一下,在你的公司里,如果下属得不到你起码的信任,其精神状态、工作干劲会怎样。假如你的公司职员情绪欠佳,精神沉郁,怨懑丛生,上下级关系怎么能融洽。这种彼此生疑生怨的状况,常是导致企业瘫痪的主要原因。

信任你的下属,实际上也是对下属的爱护和支持。古人云: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特别是对于担当生产、销售、试验、拓展、探索者角色的下属而言,容易受人非议、蒙受一些流言蜚语的攻击齐那些敢于指出领导错误,提建议、意见的,那些工作勤勉努力犯了错误并努力改正的,领导的信任是其最后的精神支柱,柱倒而屋倾,在这种状态下,领导者切不可轻易动摇对他们的信任。

企业老板对下属信任的同时,对待下属一定要坦诚。如果出现变故及不利因素,有话要说到当面,不要在背后议论下属的短处,对下属的误解应及时消除,以免积累成真,积重难返。有了错误要指出来,是帮助式的而不是非难指责式的,相信你的下属不是傻子,好意歹意心中自明。总之,与下属经常保持思想上的交流是非常重要的。

说到信任问题,其实它是两个彼此相处的人应该具有的一个基本的和必要的要素。两个陌生的人在一起,彼此防范,没有什么信任可言。而一旦人们通过某种渠道互相认识熟悉后,彼此渴望的就是一种信任。

互相看不惯的人很难有信任可言,嫌隙的存在是关系恶化的起端,离自己越近越亲的人,你应该给他越多的信任。对朋友应该推心置腹。在一个企业里,副经理、部门经理之于总经理,一般职员之于部门主管,可称为手足或臂膀,理应得到很多的信任。如果你不给他们或给他们的信任不够多,都会影响到他们的工作。在家庭生活中也是这样,夫妻关系应该说是再好不过了,但如果你不给对方最多的、最大限度的信任,家庭生活也不会和睦。

要谨慎对待各方面的反映,不因少数人的流言蜚语而左右摇摆,不因下属的小节而止信生疑,更不宜捕风捉影、无端地怀疑。而且在信任的程度上,也应该是离自己最近的最亲的,给他们以更多的信任,更广泛的更高质量的信任,因为他们非常需要,你一定要记住这一点。

【点评】

要做到用人不疑,管理者应该能够抵制谗言,容忍下属的错误,以使下级在心理上、感情上、行动上,与I管理者建立起荣辱与共的亲密关系。但用人不疑,并不是指对任何人的能力、人品都不存疑虑,而是说,其一,既然把工作交付于人,就不该再抱怀疑态度,应给以完全的信任,放手让人去干。其二,由于主观的客观的各-种各样的原因,导致下级工作失误,管理者可能会终止,信赖行为,但对人的信赖不能终止,还应给予另外的全权责任。

第九节如何使批评和惩罚最得法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