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涛放下筷子,拿起纸巾擦了擦嘴角,动作依旧从容。他沉默了几秒,眼神中的锐利似乎沉淀了下去,变得有些深远。
“其实,也没什么特别传奇的理由。”他开口,声音平稳,却带着一种不同于讨论学业时的沉静力量,“我小时候,家里一位很敬重的长辈,曾经卷入过一桩经济纠纷。对方很有势力,证据做得几乎天衣无缝。当时…家里几乎求助无门,感觉所有的路都被堵死了,黑白仿佛完全被颠倒了。那种眼睁睁看着亲人蒙受不白之冤,却无力证明清白的绝望感…我记得很清楚。”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认真倾听的众人,最后似乎无意地落在蓝溪专注的脸上。
“后来,很幸运,遇到了一位刚正不阿、极其较真的老刑警。他顶住了压力,花了整整大半年时间,像剥茧抽丝一样,硬是从一堆看似完美的伪证里,找到了关键的破绽,最终推翻了整个案子,还了长辈清白。”他的语气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敬意,“从那以后,我就觉得,能透过重重迷雾,查明真相,用无可辩驳的证据和严谨的法律条文,去捍卫公平,保护该保护的人…这件事,很有价值。比很多浮于表面的事情,都有价值得多。”
他没有说什么豪言壮语,只是平静地叙述了一段往事和一个选择的原因。但这平淡的叙述背后,却透露出一种坚定的信念感和对“真实”与“正义”的执着追求。这种追求,与他平日里理性、冷静甚至有些锐利的形象高度契合,却又赋予了那形象更深层的内核和温度。
蓝溪听得有些出神。透过蒸汽,她看着张涛沉静的侧脸,心里某根弦被轻轻拨动了一下。“查明真相”、“捍卫公平”、“保护该保护的人”…这些词语,像投入湖面的石子,在她心中漾开圈圈涟漪。她不禁想到自己,选择皮肤管理与特效化妆,潜意识里是否也藏着某种对“表象”与“真实”的探究欲?是否也渴望拥有一种能力,去“修复”损伤,去“揭示”被隐藏的故事?
聚会结束后,大家各自散去。张涛和蓝溪顺路,一起走向地铁站。夜风更冷了,吹在脸上有些刺骨。两人并肩走着,一时无话,只有脚步声在寂静的街道上回响。
“今天…谢谢你的邀请。”蓝溪轻声说,打破了沉默。
“不客气。偶尔放松一下,也好。”张涛双手插在外套口袋里,目视前方,“学业压力大,更需要调节。”
“嗯。”蓝溪点点头。她犹豫了一下,还是忍不住说:“你刚才说的…关于为什么学法律…我很佩服。”
张涛侧头看了她一眼,夜色中,他的眼神看不真切,但声音里似乎带上了一丝极淡的笑意:“没什么可佩服的,只是一份选择而已。你的专业也很好,是在创造和修复‘美’,同样很有意义。”
“美…”蓝溪喃喃重复了一下这个词,心里想的却是特效化妆中那些模拟创伤、衰老的过程,那似乎并不仅仅是“美”那么简单。但她没有说出口。
走到地铁站入口,明亮的灯光照射下来。
“路上小心。”张涛停下脚步。
“你也是。学长再见。”蓝溪点点头,转身走向检票口。
走进地铁车厢,透过玻璃窗,她看到张涛还站在入口处,并没有立刻离开,仿佛在确认她安全上车。直到列车缓缓启动,他的身影才消失在视野中。
车厢摇晃着,蓝溪靠在门边,看着窗外飞速掠过的都市霓虹。心里那种因为聚会而产生的喧闹暖意渐渐沉淀下来,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微妙、更平静的情绪。她想起张涛讲述往事时沉静的眼神,想起他包饺子时认真的侧脸,想起他总能精准地提供帮助时的可靠,想起他刚才站在地铁口的身影…
一种淡淡的、若有似无的情愫,像初春冰雪消融时渗出的第一缕细流,悄无声息地在心底蔓延开来。那是一种混合着欣赏、感激、以及一丝难以言喻的亲近感的复杂情绪。
但她很快摇了摇头,将这点微澜压下。现在不是想这些的时候。学业如山,前途未卜,她没有任何资格和精力去分心考虑其他。张涛那样理性而目标明确的人,想必更是如此。
列车高速行驶,载着她驶向那个位于城市边缘的、狭小却熟悉的考试院。窗外的首尔,依旧繁华而冰冷,但在这个异国的寒夜里,因为一场充满家乡味道的聚会,和一个理性却又不失温度的人,她感到了一丝难得的、基于文化认同的慰藉和连接。那份悄然萌芽的情愫,被她小心翼翼地收藏起来,如同藏起一颗冬日里温暖的种子,等待或许永远也不会到来的春天。此刻,最重要的,依然是脚下这条充满荆棘,却必须走下去的路。